法律

结婚一个月离婚为索还彩礼上法庭,什么情况下不予返还彩礼

  结婚一个月离婚索还彩礼上法庭

  据了解,2015年,曾某甲相亲后与妻子打算结婚,并约定按风俗习惯支付彩礼60000元,不久后两人登记结婚。同日,他通过叔叔等人在和平县一饭店拿出了60000元现金作为彩礼。随后,妻子跟随他回到了江西家中,但未及数天,两人便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妻子强烈要求与他离婚。于是,他当月中旬就将妻子送回和平县其父母家中,并于2015年12月7日到和平县民政局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在办理了离婚手续后,他要求前妻的父亲退还60000元彩礼及赔偿损失10000元遭到拒绝,于是向和平县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和平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两人结婚、离婚,曾某甲向前妻的父亲给付彩礼60000元,事实清楚,应予确认。争议焦点是60000元彩礼是否应该退还。陈某甲虽然与前夫登记结婚并在其家中居住数天,但两人既无夫妻感情,又未形成共同的经济关系,事实上双方并未共同生活,只有数日的夫妻之名而自始至终无夫妻之实。因此,曾某甲根据请求返还其60000元彩礼,应予以支持。有关曾某甲要求赔偿其10000元的问题,因为两人是自愿登记结婚、自愿登记离婚的,曾某甲也并未举证妻子与其父亲有行骗或有其他明显过错,所以曾某甲要求两父女赔偿其10000元损失理由不充分、于法无据,不予支持。

  前妻与其父经法院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放弃抗辩,法院故依法判决曾某甲彩礼款人民币60000元应被返还。

  办案法官称,虽然目前婚姻习俗逐步趋向文明,但农村借婚姻索取重金彩礼、婚前要房要车的现象有卷土重来的趋势。重金彩礼这种现象不仅阻碍着年青男女的婚姻大事,还会进一步影响夫妻感情、家庭成员关系等,同时这种现象也可能会在当地形成攀比之风,将会污染社会风气,助长社会不正之风。在这个案子中,曾某甲付出了重金彩礼的代价,换来却是短暂的婚姻生活,以交易为基础的彩礼婚姻危害深远,有着较深刻的警示教育意义。

  哪些情形不予返还彩礼

  1、已经登记结婚并同居生活的。

  这种情形下一般不予返还,无论是理论上、司法解释的规定上、司法实践上还是风俗习惯上,认识是一致的,本文不再赘述。

  2、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时间较长的,一般应当以两年以上。

  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两年以上。对该种情况确定不予返还,主要理由:首先,在当地广大农村地区,一贯将举行结婚仪式并共同生活视为男女结婚的标志。双方一旦结婚,就成为了一家人,婚约就自然的过渡到婚姻阶段,订立婚约的目的包括给付彩礼的目的都已经实现。接受彩礼的女方在人们的心目中,就由一个大姑娘变为了媳妇,其道德评价就会降低。根据习俗,在这种情况下,彩礼一般就不再返还;其次,两年的限制主要是基于诉权的时限原则。男女双方缔结婚姻,都是希望长期共同生活,如果双方不办结婚登记同居生活时间较短,双方订立婚约的目的没有实现,那么彩礼还是需要返还的。同居生活的时间限制,主要还是参照诉讼时效的规定来确定。

  3、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期间生育子女的。

  男女双方同居生活虽然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双方的“婚姻”生活因生育子女,而更加牢固,因生育子女而更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家庭。如果双方解除这种所谓的“婚姻”关系,将会给女方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确定这种情况下彩礼不再返还。

  4、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所接受的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的。

  一方面接受的彩礼已经在共同生活中花费掉,其权利的客体已经不存在,属于返还不能;另一方面彩礼用于共同生活,事实上已经与“夫妻”共同财产相混同,也不应当返还。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首先要求“确已”用于共同生活。这就要求接受彩礼的一方,要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加以证实,避免依此为借口拒绝返还彩礼;其次女方在“结婚”前购买的嫁妆,双方共同使用,不能视为用于共同生活。因为女方的嫁妆是其“婚前”财产,在双方共同生活期间,男方也有其婚前财产用于共同生活,都不能使用该项规定;另外,共同生活的界定,主要限制在家庭成员因生活、生产需要并实际支出,比如男女一方或双方患病花费、共同经营投资等。

  5、在婚约存续期间,婚约当事人死亡的。

  因为男女双方订立婚约后,就以未婚夫妻的名义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在为将来缔结婚姻做着准备,其中一方因病或其他意外事故死亡,也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痛苦。这种情况下婚约的解除并不是当事人的意愿,如果在将彩礼予以返还,就有点不近人情,与风俗习惯相违背。这里需要注明的是,在死亡前已经起诉的应予除外。

  上文中详细为大家介绍了,法律中规定的离婚彩礼返还的情形有哪些,同时也为大家带来了不予返还的情形,希望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的相关规定很多时候是不完全与这种民间认可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