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未成年犯罪怎么量刑

  按照法律的规定,14岁的少年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为何该案终审却会改判无期?“重判”的背后,是如何体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案件回顾】

  山东省东营市一所警察学院特警班的学生扈某,因琐事持刀连捅同学十余刀致其死亡。而距离此次作案的五个月前,扈某曾用刀将人捅成重伤。2014年12月30日,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扈某有期徒刑17年。东营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日前,扈某被改判无期徒刑。

  检察院根据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罪行的大小决定如何对他进行教育和挽救。从宽是为了教育挽救,从严惩处也是为了教育和挽救他。扈某的罪行极其严重,扈某连犯了两个重罪。前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刚刚犯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又故意杀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扈某连续作案,这些都反映他主观恶性非常深,可改造性非常差。

  这两次犯罪都是因为一些小事,针对的对象都是未成年人,伤害方式都是用刀捅,捅刺部位也都是要害部位,以上种种反映出这个人人身危险性比较大。再加之其作案手段非常残忍,犯案前精心预谋,充分做好犯罪准备。

  综合考虑这些情况,检察院认为,两个罪判其17年,量刑明显不当。

  这是否真的会导致一些涉罪未成年人用法律作为“护身符”,从而肆无忌惮地违法?

  根据公布的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14-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到2013年已突破50%。

  不过,也有网友持着反对的观点,认为未成年人处于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发生变化,即使在违法犯罪后,也易于接受教育感化,重归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