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商销控的手段有哪些
其实,这是开发商运用各种宣传和销售手段,使楼盘快速、有效地销售出去的方法。在业内,这被叫做“销控”,或“销售控制”。
■雇托炒房:热销场面实为造假
销控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造成市场饥饿的假象,迫使消费者尽快购房,加快开发商资金回流的速度。这就好比一个人看见一桌子大鱼大肉摆在面前没人吃,就会从容地选择吃什么有营养、吃什么最实惠;如果有人告诉他这饭桌上不止你一个,一个人的饭量十个人在抢,此人当然会慌了手脚饥不择食,到底那另外九个抢饭的人是不是真的要抢,又有谁知道?
在楼盘销售中,销售人员就充当了饭桌上导演,制造热销场面的方法之一就是雇托炒房。在开盘之日,售楼处往往人满为患,沙盘前围着观望的人不少,排号交钱的人更多。不少消费者一大早就出门,到了却被告知想要的房已经被订空了,只剩下某层某个户型的一套房了,再不赶快连这套都没有了。此时购房心切的消费者难免被鼓动得头晕眼花,先订下来再说。其实,售楼处里的“人山人海”没准都是开发商雇来的“托儿”。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不少人甚至以此为生,在不同售楼处“走穴”,还能活得不错,可见雇托炒房的普遍性。
有时消费者自己就不自觉地当了“托儿”。电话咨询的消费者可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售楼小姐告诉你今天不能看房,要在某一特定的日子去才行。那天售楼处一定人满为患,因为售楼处已经将所有看房的顾客都安排在了这一天,结果自己人吓自己人,沉不住气的顾客就会抢着买房了。
此外,在正式销售前制造舆论,用限时抢购、提前预订的方法刺激消费者,也容易造成跟风效应。
■人为惜售:好楼封存次品上市
几位受访的业内人士都对人为惜售、控制放房的策略毫不讳言。某位曾做过多个楼盘销售的业内人士称,开发商也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一次性全部放开,那就全乱了,这个楼订一户、那个楼订一户,轮到单位大户要购整层房的时候就没得可卖了,要想好房次房都卖出去,就必须有个总体计划,一点点放。
一般来说,开盘时放开认购的都是户型、朝向、楼层等不太好的房子,这类房开盘价比较低,容易卖出去,这就规避了次房卖不出去的风险,也有利于好房在日后卖出更好的价钱。
曾小姐看中了某楼盘的某个户型,在开盘时费尽千辛万苦也没能买到,售楼小姐说这个户型的房子已经卖完了。谁知不久之后,曾小姐的朋友却如愿以偿地买到了这个“已售完”的户型,而且价钱算起来也没贵多少。业内人士称,这是大多数楼盘采用的策略,开盘时用价格吸引眼球,中期用质量维持销售量。
■价格阶梯:怎么开怎么走有学问
北京某房产开发集团的副总裁介绍说,一般开盘的时候最好卖,此时楼盘有神秘感,好坏优劣还未见分晓,再加上一些优惠政策,很快就能收回一部分资金。滚动开发是多数开发商采用的模式,即依靠银行和预售收入维持开发,因此资金回流速度越快,利润空间就越大。火爆之后就进入平稳期,此时如果有良好的楼盘形象支持,再逐渐放开好房,则有可能在稳健升值的情况下出现几个小高潮。在尾房销售的时候又会出现一个大高潮,此时的房子比较便宜但质量不一定好。总的来说就是“两头高”。
这种价格策略被业内称为“低开高走”。但性价比好的房子也会“高开高走”。此外还有小幅度升值、销售速度快的“小步快跑”,合理低价、大成交量的“大步快走”,学问颇多。在不清楚开发商的整体策略的情况下,想瞅准时机买一套又好又便宜的房可不容易。
■诱人优惠:假优惠真费钱
不少楼盘都打出了优惠的牌,试图以此吸引消费者。毕竟买房置业是动辄几十万的大手笔,谁不想省点钱呢?可对于项目来说,从拿地、立项、到开工、销售,其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开发商不会心甘情愿廉价卖房,否则就有可能是赔本赚吆喝了。如果消费者刻意追求折扣或低价,开发商为了保证利润,就难免在房屋质量和物业管理上偷工减料。业主在发觉上当之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问题,那才真叫费钱。
北京某高档楼盘的总裁认为,如果楼盘的价格活动空间过大,其价格确定机制中就可能有一些不规范的隐患存在,其建设和服务质量也值得怀疑。
■买房送礼:羊毛出在羊身上
铺天盖地的房地产广告中,不乏有“送大礼”的字样。送礼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送精装、送家电、送购物券、送健身卡、送绿地、送会所等等。专家提醒消费者,天上不会掉馅饼,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送礼陷阱一:以次充好。赵先生选中了一套送精装的房子,算一算比自己请公司便宜了不少,关键是还省了不少麻烦。等到交房时才发现,装修质量和当初参观的样板房差了一大截,原来承诺的实木地板换成了复合木地板,施工质量也有问题。赵先生欲投诉开发商,却苦于当初没有签订详细的精装合同,白白放弃了法律赋予消费者应有的权利。
送礼陷阱二:礼金还得消费者来掏。受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开发商在送礼前会计算“礼金”,把这笔钱加进房款里。送礼实际上是一种变相降价,往往是因为开发商急于回收一部分资金,或是销售出了问题,以此方法来刺激销售。
送礼陷阱三:把消费者的应得利益宣传成附加利益。业内人士称,不少楼盘所谓的送礼都是在炒作,把购房合同中规定购房者应得的内容宣传成开发商送的大礼,购房者在下决定之前要仔细核对购房合同和相关规定。
■楼花控盘:小心销售人员中-饱私囊
销售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从消费者身上赚钱塞进自己的腰包,就是业内所称的“楼花”。
赚取“楼花”的手段之一是索要转让费。一位购房者曾在网上贴出他的购房经历。这位李先生看中了某一楼层的某一户型,却被销售人员告知此户型已经销售一空,不过一旦有人退房他还是有希望的。失望之余李先生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几天后销售人员打来电话,说有一业主想退房,但李先生需另付10000元的转让费给这位业主。犹豫之下李先生没有立刻答应。没想到过了几天销售人员又打来电话,说转让费降到了5000,李先生心想再拖下去没准就买不到了,这笔小钱和买房的钱比起来也不算什么。于是欣然答允。等到他觉察不对的时候,再想讨回这笔钱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交钱的时候没有任何收据或者凭证。实际上,那个“已购房的业主”就是一个炒楼的“托儿”,李先生的那笔钱最终落在了他和销售人员手中。
此外,销售人员还会以劳务费、辛苦费等种种形式向消费者要钱。据一位开发商介绍,销售人员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在上级授意下做出的,理应受到惩罚,但消费者一般拿不出证据来;即便中-饱私囊的销售人员被开除,他也能找到其他的售楼工作,继续索要“楼花”,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虚假宣传:楼盘销售量亦真亦幻
楼盘广告铺天盖地,消费者很难全程关注某一楼盘宣传的销售业绩,这就给一些开发商创造了虚假宣传、伪造销售业绩、刺激消费的机会。
一位细心的消费者曾经全程收集了一个楼盘的广告。这个实际拥有1000套的楼盘,在开盘不久就宣称已有800套被抢购一空,待到销售中期时又称已有500套销售告罄,尾房销售时竟然又打出广告称还有30套精品房。此外,还有人观察过某楼盘在网上公示的销控表,发现上面的数字远远低于开发商宣传的数字,也就是说,楼盘销售远没有售楼处渲染的那样火爆,消费者不用担心买不到好房。看来,算一算售出面积和开发面积,对于得到真实信息大有帮助。
不少专家和媒体都在呼吁理性购房,提醒消费者千万不可盲目跟风、贪小便宜吃大亏,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户型和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