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教育部推多校划片,“天价”学区房能“退烧”吗

  教育部推多校划片“天价”学区房能“退烧”吗

  教育部发文推“多校划片”冀遏制择校热

  教育部办公厅前不久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

  多校划片就是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根据上述《通知》要求,多校划片会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多校划片的,应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该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社会热议。不过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梳理发现,“多校划片”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此前2015年11月,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华就曾表示,教育部正在考虑推行多校划片。

  在更早之前的2015年4月,教育部点名24个重点大城市100%的公办小学、90%的公办初中要实现划片入学,热点小学、初中的招生普遍推行多校划片制度。这24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福州、南昌、郑州、长沙、贵阳。

  以北京为例,据媒体报道,2015年,北京100%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对择校冲动强烈的区域,则采取“多校划片”的方式,西城区和石景山区规定“有房家庭6年内只能协调1名儿童入学”,以期缓解“学区房”问题。

  不过,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尚未完全实施“多校划片”。以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北京市海淀区为例,中新网记者日前致电海淀教委小招办获悉,目前该区很多地方的小学仍在实行“单校划片”,而接下来是否全部落实“多校划片”,还要等待具体政策出台。

  政策能否让“天价”学区房“退烧”?

  受择校热影响,学区房在市场上一直颇受追捧,价格一路飙升,一线城市更是如此。

  有媒体早前报道,2015年北京学区房价格涨幅超全市的平均水平,深圳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2015年中小学热门片区的学区房价格累计涨幅高达50%以上。

  日前,中新网记者走访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地区的房地产中介时就发现,该地区学区房的价格上涨速度惊人。

  “以中关村一小附近学区房为例,目前房屋售价已经在8.5到9万每平方米,房价较去年普遍上涨,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身价在一年内涨了100多万。”该地区某房地产中介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关村的房源十分紧张,业主只要诚心出售,出售信息一经挂出就会被抢购。

  “优质小学是带动房价迅速上涨的原因,以万柳地区为例,早前的房屋售价大约在7到8万每平方米,但因为中关村三小本部搬至该地区,目前房价已经涨到11万每平方米。”

  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多校划片”还未在该地区实施,即便实施恐怕很难撼动地区的整体房价,因为这一片区内集中了大量市重点或区重点中小学,整体房价都在7万每平方米以上。

  另一方面,“多校划片”的消息似乎也并未完全打消家长们的择校热情。

  家住北京的80后李-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正在为4岁大的女儿物色学区房,目前她和丈夫正筹划着在海淀区上地地区购买一套房子,周边学校质量仍是她首要考虑因素。

  “即便实行了多校划片,家长还是愿意购买好学校相对集中地区的房子,还是会抬高房价。”李-欣告诉记者,多校划片后,她和丈夫的买房计划的改变在于,以往是瞄准一个学校,现在要考虑周边学校质量都不错的地区。

  择校热如何才能标本兼治?

  此次教育部下发通知后,一方面,有人担心“学区房白买了”,另一方面,也有人对这一政策是否能解决“择校热”提出质疑。

  有网友就评论说,过去有学区房还能砸锅卖铁“拼房”搞到一个入校资格,没了学区房只能靠“拼爹”,由于师资分配不平均,即使不再有学区房,家长还是会削尖脑袋往名校钻。

  对此,北京青年报24日刊载题为《实现教育公平关键不在“学区房”降温》的评论文章提指出,“学区房”降温并不绝对等同于教育公平。

  文章-指,从具体操作看,实行多校划片将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但名校资格如何认定,小区所对应的名校和普通学校的比例如何安排,名额如何分配,这些问题无论怎么样经过缜密的设计,由于牵涉到各方利益,本质上是个“零和游戏”,最终都难免会引发争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在实行多校划片的同时,不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以及学区内部的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距,家长的择校焦虑会依旧存在,择校会演变为择学区,而学区内的择校暗流也会涌动。

  他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和就近入学的逻辑,应该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引导居民自觉就近入学。但现在的治理逻辑是狠抓就近入学,即禁止学校跨区域招生和禁止居民跨区域选择公办学校,想以此倒逼义务教育均衡。但如果只治理“下游”,而不治理“上游”,最终还是会“决堤”。而且,多校划片入学只是过渡措施,从就近入学看,今后还是要实行单校对口就近入学。

  “在抓就近入学‘下游’的同时,必须争分夺秒地疏通‘上游’,即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真正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和条件差异。”在熊丙奇看来,政府部门需要把抓均衡作为发展义务教育的首要责任,改变原有的“锦标主义”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这样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