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街头护栏夺人命,护栏有质量问题管理人将承担责任

  【事件经过】

  卡脖”事件频发生,护栏成“凶器”

  3月28日,网上流传着多个关于女子“卡脖”交通护栏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视频中显示,一名女子头颈部卡在路旁的交通防护栏中间,双手下垂。视频中,多名男性曾试图掰开护栏营救该女子,但都未将防护栏掰开更大间隙。

  不少网友惊呼,这样的场面太吓人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次“卡脖”致死事件是6年来的第四起,而行人被护栏“卡伤”更像是“家常便饭”。2010年11月,江苏南通一名白发老人被发现脖子卡在护栏上,120赶到现场时老人已气绝身亡。2013年10月,北京中关村一女子被护栏卡脖20分钟后确诊脑死亡。2015年,北京一名男子突然晕倒,头部卡在了护栏的空隙中,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媒体报道的相关图片显示,三次“卡脖”事件和同一种类型的防护栏有关,很多网友对护栏的设计提出了质疑。这种白色N字型防护栏在城市中很常见,此次“卡脖”事件之后,有记者实地测量,发现该护栏缝隙宽为8厘米。由于这种设计上宽下窄,如果不小心依靠在护栏上,头部很容易滑到入口处卡住,造成呼吸困难。如果没有专业消防人员救助破拆,很可能造成被卡者窒息死亡。

  医疗专家郑-堃在文章中解释了“脖子卡进护栏为什么短时间会致命”的原因。“极有可能当事人脖子卡进护栏后,双侧颈动脉同时受压,瞬间引起血压垮掉,心跳过缓甚至停止,同时双侧供应大脑的最重要血管被阻断。大脑只要几分钟缺氧,便会造成不可逆性坏死。”也就是说,脖子一旦卡进护栏里,当事人连挣扎、呼叫的机会都没有,会迅速昏厥意识丧失,失去自救机会。

  【法律解读】

  护栏“夺命”,谁该担责?

  针对屡次出现的护栏“卡脖”事件,北京市友-邦律师事务所熊-旭律师认为,本案中市政护栏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所以该设施的管理部门应当在相应位置设置“禁止倚靠”等警示标志,至少在此前发生一系列类似情况之后应立即将半敞开的护栏顶部焊接封死,以避免意外再次发生;或者让厂家召回产品,重新整改。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应当对被侵权人负有安保义务,对于未尽到安保义务的而导致被侵权人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熊-旭律师说,本案中的市政护栏如果经过司法认定或鉴定确实存在缺陷,市政护栏的管理者对本案应承担相应安保义务责任。

  另外根据《侵权责任法》和《产品质量法》,因产品的缺陷导致受害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均应承担相应责任,已投入流通的存在危及人身或财产损害缺陷的产品,生产者或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产品质量法》所定义的缺陷,即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公共设施隐患必须用硬标准来消除

  亟待改善的公共设施当然不止隔离护栏,这些年公共设施引发的悲剧足以让人警醒。长沙女孩杨*君坠井事件发生后,长沙有关部门开始在下水井安装一种防坠网。随后,一些多雨地区为了防止下水井“坑人”,也陆续安装防坠网,确保一至二人落井时没有生命危险。

  护栏是一种常见的公共设施。在城市中,护栏的功用主要在于在住宅、公路、商业区等公共场合对人身安全及设备设施进行保护与防护。但护栏致人死命事件即使偶尔发生,也在警示我们,对于护栏的功能应该具有更敏感和更强烈的危险管控意识,否则以保护人身安全为使命的护栏,转瞬之间就可能成为杀人于无形的凶器。

  公共设施的致命问题,必须用硬标准来消除,更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则是制度方面的完善。同样的事故一再发生,公路护栏的设计制造国家规范,已经没有理由继续空白下去。相关规定应尽快在考量现实的基础上制订出台,让护栏的安全性能得到制度性的加强,为公共安全构建一道坚固防线,使市民免受各种“不测”或“小概率事故”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