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为第三人(受益人)特定利益的募捐合同关系的案例分析
社会公众响应募集人倡议进行募捐属为第三人(受益人)特定利益的募捐合同关系,当募捐目的完成,受捐者或其继承人对剩余善款无所有权。受捐者为完成募捐目的之负债可凭相关票据在善款中支付。
简要案情
黄某、顾某夫妻,其子小黄前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如师附小)的学生,1996年10月黄-昊被确诊为“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因换骨髓至少需20万元。1998年1月如师附小在如皋市报上以全校少先队员名义发出题为《为了挽救一棵生命的幼苗》的倡议,呼吁社会各界为黄-昊治病进行捐款。经新闻媒体引导及社会各界的安排、策划,至1998年4月共募捐人民币241783.65元。在黄-昊治病过程中,黄某、顾-云凭票到如师附小支取并使用捐款。1998年10月黄-昊病故。1999年9月28日,黄某、顾-云到如师附小支取了1998年4月至1999年9月期间用于黄-昊治病及丧葬的所有费用,并注明“结清所有账目”,合计支用捐助款人民币171049.71元,结余70733.94元。2001年12月,黄某、顾-云诉至法院,要求如师附小返还剩余善款,后于2003年8月撤回起诉。2005年5月9日,黄某、顾-云再次诉至法院,要求如师附小返还捐赠余款人民币70733.94元。
2005年4月8日,如师附小与如皋市慈善会签订定向捐赠协议。5月13日,如师附小将善款余额70733.94元捐给如皋市慈善会。
如皋法院认为:
1、社会募捐行为在现行立法中并无明文规定,只能根据民法的原则、精神和善良风俗对本案作出认定和评判。在如师附小发起的募捐活动中,如师附小既是捐赠人,又是募集人,当社会公众响应如师附小的倡议,为给黄-昊治病纷纷将捐款送、汇至如师附小时,署名的或匿名的捐款人与募集人之间便形成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捐款人为委托人,募集人如师附小为代理人,代理事项即资助黄-昊治疗白血病。此时,捐款所有权并未转移,作为代理人,如师附小仅对捐款享有管理和定向使用的权利,无支配和收益权。代理人如师附小根据众委托人的授权,以自己名义向黄-昊赠与捐款。作为黄-昊及其法定代理人的黄某、顾-云,在接受如师附小交付的捐款时,对第三方捐款人的存在是明知的,但他们并不知道众多捐赠人的姓名,根据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的规定,如师附小的募捐行为符合隐名代理之情形,故如师附小实施隐名代理的行为对委托人和第三人黄-昊均具约束力。
2、委托人因如师附小募捐而实施委托行为,其授予募集人如师附小的权限,并非将所有捐款无条件地赠与黄-昊,任其作各种用途的使用,而是将该款用于黄-昊治疗白血病。因此,如师附小在捐赠款范围内支付黄-昊父母提交的有关黄-昊治病的所有票据的行为,实乃如师附小按照众委托人的授权所实施的有目的赠与行为。捐赠款项使用符合赠与目的,所有权转移至受赠人,若不符合赠与目的,则所有权不发生转移,赠与人可行使撤销权撤回赠与。本案中,作为赠与目的载体的自然人黄-昊不幸于1998年10月去世,1999年9月2日,黄某、顾-云到如师附小最后一次支取黄-昊治疗及丧葬相关费用,并注明“结清所有账目”,此次结账,应视为如师附小以代理人的身份最后一次向黄-昊实施有目的赠与行为,由于为黄-昊治疗白血病这一目的失去载体,故后续赠与不必继续进行,此后,如师附小拒绝向黄某、顾-云付款,应属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的正当行为,此举维护了全体委托人即捐赠人的利益,属履行职务之举,应予肯定。
3、黄某、顾-云第一次诉讼撤回以后,由于委托人多为匿名,作为代理人的如师附小无法将剩余善款一一退回,再三权衡之后,以专项用于学校学生今后可能出现的大病救助为目的,于2005年4月8日与如皋市慈善会签订定向捐赠协议,其后亦如数捐出善款余额。此举应当视为如师附小继续履行代理人职责的行为,因为该捐赠行为仍然合乎捐赠人意愿及其捐赠目的,目的赠与行为性质未有改变,且使众多的爱心得以延续、优良的社会风尚得到弘扬,故该捐赠行为合情、合理、合法。黄某、顾-云认为善款为黄-昊遗产的观点,只有在捐赠人未委托代理人而自己实施赠与行为,直接将善款赠与黄-昊或其法定代理人的情况下,才可能成立,因为此时的善款所有权因实际交付而发生转移。而本案的情形是,捐赠人通过代理人实施目的赠与,剩余善款并未交付黄-昊或其法定代理人,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不属小黄前个人财产,故本案讼争捐款余额不能视作黄-昊遗产,黄某、顾-云对此不享有继承权,其诉求难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