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否只建一个行政副中心
关于北京市通州区未来发展的猜测和分析,一直是网络热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2015年7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全面部署了北京市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通州,会议透露的信息简明扼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7月14日,北京规划委明确表示,将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至此,通州作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新身份”正式亮相。
通州规划历史
通州位于北京东南部,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省三河等地相连,南和天津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交界。
1993年提出建设通州卫星城,已经开始透露成为北京未来行政转移区的“苗头”,北京对通州的功能定位已进行了20多年的探索。
根据2005年版的北京规划--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通州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是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也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总规提出,在通州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使用。
2012年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2014年初,习总书记到北京视察时提出“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区,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格局”。通州建设全面提速。
2015年7月14日,北京规划委明确表示,将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至此,通州作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新身份”正式亮相。
通州发展规划专家解读
焦点一:为什么建行政副中心?
北京副中心建设不仅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也肩负着医治北京市“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早在2004年修订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就有计划地在通州预留了大量行政办公用地,准备成建制地搬过去一些机构。只不过,单靠北京市的力量还不能迅速推动行政功能的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让通州成为城市副中心的设想变为现实。除了把适宜的行政事业单位转移过去,北京还希望以此带动科研、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的聚集,逐步带动中心城人门口向通州转移。
近十年来,北京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严峻。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151.6万人,其中城六区1276.3万人。黄-艳说,“城市‘摊大饼’式蔓延,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凸显。”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到2020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至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焦点二:是否只建一个行政副中心
虽然聚焦通州,但城市副中心并非只有通州。”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说。王-飞介绍,早在2005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就明确了通州、顺义、亦庄是面向未来发展的三个新城。近10年来,北京市政府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50%以上都集中在这三个新城,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引领新城建设取得的实效已经有目共睹。这些区域都将成为承接北京中心区功能的主阵地。
焦点三:通州是否会重蹈“睡城”老路?
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尘埃落定之前,通州最被世人熟悉的还是“睡城”的名号。位于北京东西周线和东部发展带的交点,长安街的最东端的通州,由于大量人口集聚,产业和居住不平衡,交通压力巨大,“潮汐现象”突出。
“早晨出不来,晚上回不去。”是家住通州市民的真实写照“通过中心城存量功能的疏解,促进通州的产城融合和职住均衡。”王-飞介绍,通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宜居宜业的通州,让就业、居住和生活都在通州。记者了解到,通州已经在规划建设一批公租房为即将转移过来的人群提供居住场所。
黄-艳介绍,未来的通州肯定是一个独立的新城。重要的前提是要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地铁将在已有6号线和八通线的基础上,7号线还要继续东延。区域快轨将实现与机场、周边新城、周边河北区域的便捷联系。道路网密度将达到每平方公里9公里,是目前中心城道路网密度的1.8倍,林荫道比例达到70%。
焦点四:是否开展大规模“造城运动”?
“通州新城规划的理念是‘置换’。”黄-艳表示,对于行政副中心的新定位,要调整通州的规划。今后的发展绝不是大规模的“造城运动”,而是“减量提质”。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向外疏解出一部分人,同时再吸引一部分人。
根据调整的规划,此前规划实施的一些集聚人口的产业园将做调整。此外,还将推动仓储物流基地,批发市场、物流基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适宜产业等业态的退出升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高端产业,例如,有可能承接CBD的一些功能。
“目前,通州的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新城建设水平还不高,与市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王-飞介绍,在医疗教育资源方面,在已经有10余家中小学和医院在通州开办分校、分院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引进优质资源。“通州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约55平方公里,功能疏解预留着充足的空间。”
焦点五:是否会形成“摊大饼”局面?
早在通州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态势日趋明朗之时,与之相邻的河北燕郊、大厂等地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毫无疑问,北京行政副中心未来将成为一个区域高地,周边的区县利用通州的配套进行发展,无疑将给当地带来巨大压力。”一位通州的干部对此有些担心。
“副中心的建设是为了化解城市病,盲目无序发展恐怕会带来新的城市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指出,要认真总结北京中心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副中心发展也要控制城市边界,防止在行政副中心“摊大饼”,避免与朝阳、燕郊等地成片式发展。“京津冀一定要规划一张图,尤其是在三地的边界地区。在这些区域更需要协同规划、协同治理、协同管制。黄-艳说,城市副中心周边房地产的无序发展肯定会出问题,河北省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黄-艳说,通州下一步要大力发展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主体的郊野公园环、以北京周边地区为重点的环首都公园环,实现城市组团之间的有效生态隔离。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还肩负着引导周边小城镇合理布局,防止出现新的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的重任。王-飞说,通州区下辖9个乡镇,约300个行政村,必须要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