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的动物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需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吗
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目放生不仅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有可能危害到居民的健康。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放生?
真正的科学放生需要做到五“适”:适种、适地、适时、适法、适量。适种就是要放生本地种、合适的品种;适地就是要在适合的地点;适时就是要符合生物习性的时间放生;适法即合适运输方法和放生方法;适量就是要控制在环境承载量的范围内。
而按照农业部对海洋和内陆水域实施增殖放流或水生态修复制定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规定,开展规模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前15日向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增殖放流的种类、数量、规格、时间和地点等事项,接受监督检查。
今的放生弊端丛生,这不是放生本身的问题,而是认识和方法上的问题。
很多人买来养殖动物放生,却没考虑过这些动物根本没有野外生存能力,结果放生成了“杀生”。
还有人从放生行为中找到了商机,他们为满足善心人的心愿,饲养一些“主流放生动物”,如狐狸、龟、蛇、鸟类等,将其卖给放生者,从中渔利。
有些放生的人认为,放生的动物越多,积攒的“功德”就越多。至于放掉的生物是否会死亡,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然而,这种做法已经逐渐脱离了放生的本质。
树立合法、科学、有序的放生理念,引入放生评审机制和放生许可证制度。日本做得比较好,他们将野生动物分为可放生、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禁止放生三类进行分类管理。这样一来,能不能放、怎么放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