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评析
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评析
一、非婚生子女概述
目前,各国法律至今未对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概念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这就使得非婚生子女的概念在不同的法律书上有不同的定义,使其非婚生子女的概念有了意思相同或相近而用词又有差别的特点。比如在一本书中对非婚生子女的定义是指婚生子女的对称,即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而在另一本书中对非婚生子女的定义是非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包括已婚男女与人通奸所生的子女,未婚男女所生的子女,未婚子女被奸所生的子女。因此,我们只有对非婚生子女给出一个能够反映其自身真实情况和符合自身特点,并跟当今社会环境相吻合的概念界定,才能对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有一个更好的保护,同时也有助于非婚生子女履行自己对对亲生父母或继父母、养父母的赡养义务。
非婚生子女,俗称私生子,从字面上理解为不是法定夫妻所生的子女。换句话说,就是在受胎期间或出生时,其生父生母无婚姻关系的子女。非婚生子女是与婚生子女相对应的概念,而区分二者的标准则在于其生父母是否存在婚姻关系。在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经过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包括未婚男女所生的子女,有配偶者与第三人自愿发生性行为所生子女,无效婚姻、被撤销婚姻所生子女及妇女被强奸后所生子女等,均为非婚生子女。
二、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
纵观世界各国立法,其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方法各异,在英美法系中,英国法承认生父母对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并规定生母有优于生父对于未成年非婚生子女的监护权利,并对子女婚姻享受同意权。现行英国制定法还规定未婚或寡居的生母对其未满16周岁的非婚生子女负有抚养义务。美国取消了非婚生子女的概念,无婚生子与非婚生子女的差别,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在大陆法系中,为了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其德国民法规定:从非婚生子女出生时,另设立非婚生子女公职监护人,由德国青少年事务局担任。此外,在德国民法上,生父虽对非婚生子女无监护权,但仍负抚养义务至该子女届满16周岁为止;虽已满16周岁,但因身体或精神障碍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生父仍负抚养之责。法国民法规定,非婚生子女必须经过生父母认领,方能取得法律上的地位,原则上享受与婚生子女同样的权利。对于未经认领的非婚生子女,依法国民法解释,生父母应付抚养之自然债务。
我国关于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和基本的权利的保护,在新中国建立后,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才发生变化,1950年、1980年婚姻法和1980年婚姻法修正案都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对非婚生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但是,法律上的平等不等于实质上的平等,由于人们对婚外性行为的排斥,非婚生子女一直受到社会鄙视。我国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71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法条所说的“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俗称“私生子”。非婚生子女的出生,其本身没有过错,因此,我国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应享有以下权利:(1)要求生父母对其抚养教育的权利;(2)非婚生子女的姓名权;(3)非婚生子女有受生父母保护的权利;(4)非婚生子女与其生父母的婚生子女有同等继承其生父母遗产的权利等。
三、对非婚生子女进行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一)非婚生子女数量的逐渐增多,不仅冲击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主流的伦理道德观念,而且也影响着婚姻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稳定性。非婚生子女存在入户难、上学难、就业难、出行难等一系列问题。其中部分非婚生子女更是因为遭到种种不平等待遇而产生自卑心理,甚至造成性格上的扭曲,进而对社会产生仇视态度,以至于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安宁。所以,对非婚生子女权益进行法律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法律约束,把非婚生子女的相关问题纳入到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才能使非婚生子女的社会地位和合法权利拥有一个更好的保护环境,才可以使社会主义社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非婚生子女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他们由于出身的原因而在权益上受到诸多侵害。随着社会发展,这个群体的数量日渐增加,同时,就非婚生子女而言,他们是无辜的群体,和婚生子女一样都是社会的成员,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因此,对他们的合法权利进行切实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