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期限该如何确定
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是指合同的有效时间,它一般始于合同的生效之日,终于合同的终止之时。任何劳动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在现代化社会中,劳动时间被认为是衡量劳动效率和成果的一把尺子。劳动合同期限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是劳动合同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用人单位如何确定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的确定是用人单位员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仅企业乃至劳动力市场因素息息相关,还与劳动者个体以及岗位的因素密切相关,笔者以为,用人单位在确定劳动合同期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法制因素
用人单位应该遵守法律关于劳动合同期限的限制性规定,在法律的框架内确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如:工龄满10年的员工,除非其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应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企业因素
由于劳动合同期限更多的是对用人单位的限制,因此,企业因素决定了企业可以承担或者更愿承担何种期限类型的劳动合同的限制。而用人单位在确定劳动合同的期限时可以考虑的企业因素包括:企业规模、所处行业、技术含量、营销手段、经济实力、市场前景、地理位置等,对于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所处行业竞争相对较小、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以及市场前景较为光明的企业,则可以考虑在员工中更多订立期限较长的固定期限甚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反之,则可以考虑在员工中更多订立短期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岗位因素
岗位是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通常会对内部所有岗位进行分级管理。而在确定劳动合同期限时,岗位因素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具体包括:岗位的价值、岗位在企业中所处的位置、岗位的可替代性、岗位职责的轻重、岗位人员的流动情况、岗位所需人才的供给情况等。对在企业内居于较高层级、于企业具有重要价值、所需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以及替代性较低岗位,则可以选择期限较长的固定期限甚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反之,则可以选择期限较短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4、员工因素
用人单位在确定劳动合同期限时还需考虑员工个体的因素,包括:工龄长短、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组织才能等。对于工龄较长、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水平较高的员工,企业可以考虑与其订立期限较长的固定期限甚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反之,则可以选择期限较短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综上,用人单位应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选择订立何种期限类型的劳动合同。实践中对于初次招录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多会选择与其订立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不会直接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是,在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也存在期限长短的选择,短则1月,长则10年,用人单位亦面临抉择困难。笔者以为,对于固定期限长短的确定可以在综合考虑以上四个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岗位因素和员工因素。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可以考虑以3年为界,因为,一方面,《劳动合同法》规定,3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约定不超过6个月的试用期,因此,以3年为界,有利于用人单位能最大化的享受劳动合同期限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3年期限通常被视为短期与中长期劳动合同的分界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规定,“聘用合同分为短期、中长期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对流动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一般签订3年以下的短期合同;岗位或者职业需要、期限相对较长的合同为中长期合同。因此,用人单位招录到的较为重要、技术含量较高、替代性较低的岗位,且专业知识和经验较为丰富的员工,可以选择与其订立3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对于应聘到企业辅助性、技术含量低、替代性和流动性都较高的岗位,且自身素质较低的员工,则可以选择与其订立不超过3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温馨提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