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浅谈家庭冷暴力

  最近在网上听到一些关于家庭“冷暴力”的案例和讨论。很多人都历数家庭“冷暴力”的危害,呼吁立法。可越是接触得多,听到这方面声音越多,就越是有了更多的思考--有必要对“冷暴力”立法吗?

  作为调整人们婚姻关系的法律规范,婚姻法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已做了几次补充和修改。这次要将家庭“冷暴力”纳入议事日程,进而对已有条文进行增补,无论是网络还是报刊,都呈一边倒的局面。那就是尽快对家庭“冷暴力”立法,限制和约束男女双方的“非法”行为,确保家庭的稳定和谐。而我则认为,家庭“冷暴力”固然可恨,但没有立法的必要。

  首先是家庭“冷暴力”无法取证,无法认定。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证据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依据。如果无法取得证据,就无法认定违法行为,也就无法进行裁判和量刑。我们知道家庭“冷暴力”,是指那些非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而什么样的行为算冷淡,什么样的做法是轻视,什么又是漠不关心,这些心理概念的东西不但模糊,而且因人而异。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对“冷淡”、“轻视”和“漠不关心”的感觉也不同,因此“冷暴力”的危害性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家庭“冷暴力”实施的时空有很大的私密性,一般很难为家庭成员之外的人获知。这种主观性和私密性让我们很难取证,并做出合理而正确的裁定;相反会被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比如想离婚的一方,为了在离婚时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捏造对方的“冷暴力”行为,进而在离婚过程中处于财产分配和子女抚养的优势。

  其次是家庭“冷暴力”无法量刑,也无法执行。夫妻双方因柴米油盐的问题板着面孔,几天不说话,是“冷暴力”。可过几天,两人可能又会和好。也有可能,延续一两个月;也许一两月后又相敬如宾。也就是说,除了一些引发极端行为的案例可以进行量化外,我们无法在上述这样的“暴力”斗争中找到施暴过程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甚至也无法去判定这种过程对当事人产生了多大的危害。即使我们能做到,但执行也是一大难点。除了原告因此要求解散家庭并要求利益补偿可以得到满足和执行,其他没有可以对制造“冷暴力”者更好的处罚方式。罚款?现在我国大多数家庭财产都是共有的,从家庭一方罚给另一方显然很搞笑。罚给执法机关?这对原告也是损失,原告肯定也不会接受。拘留和徒刑?显然够不上,而且这样对受害者伤害更大。强制对原告表现热情、重视和关心?那又由谁来监督,怎么来量化?一场经过法律程序的裁判,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审判结果进行执行,那么就等于助长违法者的气焰,削弱法律的权威,而且引来更多人的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