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环保岂是嘴上功夫

  号称整改到位的地方还有企业冒黑烟污染环境;自诩为“现代化、环保型”的河南某电力企业,居然长期超标排放污染物,在22日环保部的通报中被公开点名。像这样一边打着环保旗号,一边弄虚作假的现象,人们称之为穿上“绿马甲”。

  类似的“绿马甲”现象,不是我国的特产。在发达国家也有不少企业穿着“绿马甲”野蛮生长,因此有专门的词汇“漂绿”(Greenwashing),专指某些公司或项目借由绿色环保之名蒙蔽公众,背后却别有所图,甚至是与环境保护南辕北辙。在我国,去年6月环保部开出了4.1亿元罚单,19家企业因脱硫数据造假被处罚,这些受罚企业中就不乏宣称脱硫设备先进、享受国家脱硫电价补助的电力企业。现实生活中,号称是“世界优秀自然保护支持者”的家居公司上了环保部重点环境污染黑名单;一些耗水量大的所谓的清洁能源项目,竟然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匆匆上马;一些跨国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后,执行着双重标准,环保停留在嘴上。这样的“绿马甲”企业,其实就是黑心企业。

  为何有企业热衷于穿“绿马甲”?原因是这种“挂羊头卖狗肉”之举能给企业的形象贴金,能给企业带来不少好处。这些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明显戴有污染帽子的企业很难受到地方政府欢迎,而穿着“绿马甲”的企业则能够获得更多支持,甚至经济上的补助。此外,公众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一些可能污染环境的商品遭到冷遇,打上绿色标签则能获得好的销路。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再漂亮、迷人的“绿马甲”,也终有露马脚的时候。这些企业,只有把绿色口号化为绿色行动才值得尊敬。如今,被称为“史上最严”新环保法赋予环境监管部门“金箍棒”,要是违法企业再想用“绿马甲”蒙混过关,必将被严厉的处罚迅速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