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够多了,网瘾孩子没见少
“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早不是新鲜话题,但为什么直到今天,保护孩子的防线仍然一道道接连失守?”在西安市“共青团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上,因时间所限,68岁的陕西省网吧义务监督员于亚男没有轮到发言。座谈会后,她面对记者急切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退休以来,于亚男一直热心于挽救沉迷网络的青少年。10多年中,她义务监督检查网吧超过2000次,接听举报电话500多次,并和300多名焦急、绝望的家长反复面谈。然而,在她接触的大量上网成瘾学生中,“实现较好转变的并不多,只有35人最终重新回到了学校”。
“这件事做起来的确不易。”于亚男说,成长中的青少年价值观尚未确立,思想反复很大,但最令她揪心的是,在这项需要全社会配合的综合性工程中,从学校、社区到公安、文化等部门,乃至家长预防的一次次缺位。
被学校“抛弃”的少年
15岁的赵东(化名)自小成绩优异,高分考入西安市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然而,就在升入初三没多久,他却接到班主任的通知:明天起不要来学校了。说着,老师还顺手撕下一张作业纸,写了一张介绍他到市郊某职业学校上学的便条。
原来,因为初二时迷恋上网,赵东的成绩逐渐下降。从那时起,老师便经常在课堂上批评他,并把他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考试不及格或者低分时,老师会让他站到讲台上当众念给大家听。“老师还跟同学说我是坏学生,不让他们跟我玩,同学们都很歧视我。”惭惭地,赵东变得内向,不爱说话,隔三岔五地旷课。
赵东和妈妈多次找到学校,请求无果,又求助区教育部门。“结果学校开的转学条也被区上撕掉了。”上不了学,赵东更是天天往网吧跑,妈妈“拽也拽不住”。
其实,赵东心里放不下的还是学校。赵东的妈妈说,孩子常趴在自家窗台上,看到有同学放学路过,就喊:“今天老师讲什么了?把抄的题给我!”赵东一直穿着原来的旧校服,睡觉也不脱。他还委屈地告诉于亚男,就在被退学前一天,自己还给老师发了短信:老师,明天就是教师节,我祝您节日快乐!
为了让赵东重返校园,于亚男动用了很多私人关系,却一直没能如愿。直到有一天,于亚男接到电话,赵东的妈妈声音嘶哑:于老师快来,东东拿着刀要往学校冲,说要杀老师和她儿子。于亚男慌忙赶到,谎称托人办的回学校上学一事有了希望,方才劝下了眼神发直、喘着粗气的赵东。
“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什么孩子犯了错误,就断然把他们推到校门外?”于亚男说,像这样的例子,自己经常遇到。常常有家长到网吧找孩子,不但孩子拉不回来,还被网管推到大街上。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牌子成为摆设
两种力量的博弈实际上已经形成:学校把孩子推出去,就会有网吧把他们拉进来。为什么国家明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各级部门也经常出台政策,公安、文化、工商部门都在管理网吧,但每次检查却发现网吧里面的未成年人非常多?
作为网吧监督检查员,于亚男发现存在的问题太多了:每次进网吧,有时候就是发现里面只有十几个孩子,有时候就是满眼一大片全是未成年人;大部分网吧没有“实名制”登记簿,即使有也是同一个人的笔迹抄写的名单,一看就是应付检查用的;在一些网吧,孩子多花5元钱,就能买到本来用身份证才能办理的实名制上机卡。更多的时候,“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警示牌都藏在角落里,上面落满灰尘。藏身于城中村的“黑网吧”,更是比比皆是。
“职能部门到底管了没有?要是管了,为什么我们一去就发现问题了?”令于亚男尴尬的是,“我们只是给主管部门多了两条腿、两只眼,我们只有监督权,没有执法权。”
忙着出台文件,不如切实行动
一则数据显示,在西安市的未成年劳教学员中,涉及暴力问题的占87%,他们中的四分之三都是直接或间接因网络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的。团陕西省委同时公布一份调研报告:全省1000万网民中,青少年占51.8%。他们当中,每周上网时间在7小时以内的占80.4%;7到14小时的占11.6%;14到28小时的占4.2%;28小时以上的占3.8%。
“这里边,只有39.6%的老师、27.7%的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进行过具体指导。”团西安市雁塔区委书记张国立认为,青少年沉迷网络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多老师、家长上网的水平不如学生,引导教育的时候就比较难。另外,当前对青少年的评价体系仍然过于单一,使一些学习稍差的孩子会在网络上寻找满足感;独生子女太多,也使孩子们缺少沟通和玩耍的伙伴。
西安永乐教育中心校长周永乐则认为,学校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与近年发展起来的网络差距太大,影响了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和利用。于亚男建议,应加大对违规网吧的处罚力度,对当事人严罚重责,切实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学校应在假期开放操场、图书室、电脑房、实验室,让孩子们有地方可去。西安市政协委员吐尔逊江表示,应使各校的网络辅导员制度切实有效,为孩子们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更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则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把现有的措施执行得扎扎实实,不能光忙着研究出台文件,而应切实行动起来,不让保护孩子的防线接连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