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主义、审慎原则、保守主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并试图用“稳健主义”来取代这一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中它将稳健主义表述为:“稳健主义是对不肯定因素所作出的审慎反应,试图保证充分地顾及企业经营中所固有的风险和不肯定因素”。《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
二、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过度谨慎性;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的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昀终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4、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按上述方法计提四项准备金。其他上市公司则只是参照执行,而对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更未明确,这对于同为发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苦乐不均;他们体现出来的业绩更存在着不可比性,因而同样经营效益的企业由于有着A、B股的区别,则有B股的企业不具备配股条件,而无B股只有A股的企业则具备配比股条件;同时,他们的市场形象、股票价格及信用等级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说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一大局限。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三、改进谨慎性原则的思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原则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昀大限度的发挥,将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昀小范围内。
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另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这种职业判断能力不仅要实践锻炼来提高,还要通过加强教育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总之,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