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信托:是政策所“伤”还是自身问题?
房地产信托自产生之日起,它前进的道路就坎坷不断,本应是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化解银行过多承担房地产行业风险的好事,如今看来,反而把自身弄得“遍体鳞伤”。从去年“212号文”强行抬高房地产信托的门槛,到今年“54号文”对呈现上升趋势房地产信托的规范。房地产信托在政策面前似乎总是很受伤。
有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投资房地产领域的信托产品只有5个,募集金额7.2亿元,较之7月份,发行数量下降了38%,募集资金规模下降了13%。而7月份的信托发行量较之发行量较多的月份已经有大幅的下降。房地产信托骤然降温,主要是受到银监会“54号文件”的打压,房地产股权投资类信托遭遇红灯,符合房地产信托条件的项目进一步减少。
实际上,在整个房地产的融资链条中,房地产信托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房地产信托融资总额不超过500亿元。与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相比,房地产信托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度简直微乎其微。而在房地产融资链条中,除银行信贷之外,还有包括上市融资、海外基金融资等多种方式。为什么在整个融资链条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房地产信托却总是受冲击最大?(信托法律网)
2003年,为抑制房地产过热,央行发布“121号文”,要求商业银行严控房地产信贷。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信托开始升温。换言之,房地产信托的出现本身就与政策指向有些“背道而驰”,也就很难获得政策的支持。虽然在整个房地产融资链条中,房地产信托所起到的作用很小,但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房地产信托肯定也会被政策所“伤”。
一方面,信托公司规模小、盈利模式单一。目前,在大多数信托公司中,房地产信托还是一个重要的盈利点,这就导致了一旦政策上出现一点风吹草动,信托公司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信托公司普遍缺少对宏观经济的研究。政策风险是公司运营中必须注重防范的一道风险。因此,各个金融机构除要重视对产品和所处行业的研究之外,对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的研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在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金融机构中,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的研究,大多已经细化到对区域和行业的研究。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从而尽量避免政策风险。在此方面,信托公司要远远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很多信托公司甚至没有研发部,即使有也大多仅限于对信托行业的研究和产品研发。缺少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导致了信托公司很难在整体宏观经济和金融架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只能在短线投机性产品中寻找利润。(trustlaws.net)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要想不被政策所“伤”,要想使信托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向和政策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行业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整个经济发展之中,行业才会成长,公司才会壮大。但遗憾的是,从现在的情况看,似乎还看不到这样的苗头。近年来房地产信托曲折中发展就是明证。
而实际上,信托公司发展房地产信托也有自己的无奈。有信托公司人士就表示,信托公司注重房地产信托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托公司还没有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但问题的关键是,不符合政策导向的产品创新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点吗?按照此方向创新出来的产品,恐怕不“受伤”都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