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悬赏广告
悬赏广告,公开以广告之方法表示对完成一定行为之人,给予报酬,自古有之,今日尤为普遍。例如寻找失物,通缉罪犯,鼓励发明或创造。对于此种日常生活中常见事例,我国《合同法》中未作明确规定,颇有必要探讨之。
一、悬赏广告的含义及法律性质
目前,我国对悬赏广告的法律涵义尚有分歧,但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悬赏广告是广告人以广告的形式声明对完成广告中规定行为的任何人,给予广告中约定报酬的意思表示。(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7页。)
关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学说上历来有两个对立的理论:一为单独行为说,一为契约说。
单独行为说认为,悬赏广告系由广告人一方之意思表示,负担债务,以一定行为之完成为其生效要件;换言之,一定行为之完成,并非系对广告而为承诺,而是债务发生之条件。
契约说(亦称要约说)认为,悬赏广告不是独立之法律行为,而是对不特定人之要约,因此,必须与完成指定行为人之承诺相结合,其契约始能成立。(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57页。)
以上二说中,究以何说为是,依各国立法解释应有不同。英美法国家称悬赏广告为悬赏契约,其性质为一般性或针对大众性之要约。所谓悬赏契约,乃要约人于其要约内,指定不特定之相对人,完成一定行为后而给予报酬之契约。(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在日本民法,一般以悬赏广告为契约之要约。盖日本以悬赏广告规定于契约总则,认为广告与指定行为之间,有要约与承诺之关系,故行为人应于知有广告后,以承诺之意思完成指定之行为。(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我国台湾地区1969年台上字第2661号判决略谓:“第164条所谓完成一定行为,乃指完成广告人于广告内容所定之特定行为而言,就如广告内容所指特定行为未能完满完成,广告契约即未成立,广告人自己无履行广告特定给付义务之可言。”此亦系采契约说。(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8页。)在德国民法中一般认为悬赏广告为单独行为,《德国民法典》第657条规定:“通过公开通告,对完成某行为,特别是对产生结果的悬赏的人,负有向完成此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义务,即使行为人完成该行为时,未考虑到此悬赏广告的,亦同。”故指定行为之完成,为一独立之要件,无法以承诺之意思为之,而且为事实行为,故行为人无须为有行为能力人。(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均未对悬赏广告明文规定,理论界和实践界在契约说和单独行为说之间也着不同的看法。理论界多持单独行为说的理由主要是:(1)按照单独行为说的主张,广告人发出悬赏广告即受其约束,不管完成行为的人是否知道悬赏广告,都不影响其报酬请求权。而且,广告发出后不得撤销,这对相对人有利。(2)按照单独行为说,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只要完成指定的行为,都可以享有报酬请求权。而若采取契约说,则其行为能力对契约的效力存在着影响。(3)按照单独行为说,相对人完成指定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只要完成该行为即享有报酬请求权,而不会产生承诺的效力等问题。(4)契约说会产生一些复杂的问题,如抗辩权问题等。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采取契约说,即认为悬赏广告是要约,完成指定的行为构成承诺。
我们认为,单独行为说和契约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例如,即使采取单独行为说,也不禁止广告人撤销其广告,而对广告的撤销必须在他人完成指定的行为之前作出,才能产生撤销的效力,这种撤销与承诺的撤回或者撤销没有差别;完成悬赏广告指定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为纯获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效力不受行为能力的限制,行为能力对于单独行为说或者契约说的效力没有太大的影响;契约说是以相对人完成特定的行为作为承诺,只要完成特定的行为即构成承诺,不会产生其他承诺方式所带来的复杂问题。因此,采取契约说还是单独行为说,完全可以从习惯,法律怎样规定没有太大的差异。而按照一般人的观念,契约说更易于理解,因而采取契约说更为合适。正如我国《民法学》教程中亦认为,将悬赏广告解释为要约为宜。(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7页。)
二、悬赏广告的构成要件
悬赏广告的构成要件如下:
1、须依广告的方法对不特定的人为悬赏的意思表示。
所谓广告,是指面向大众的宣传活动,或以书面、言词,或登载报章或张贴或电视、广播或上网等形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口头声明,如天津市大邱庄拟送100个小伙子去国外留学,其负责人宣布:“娶回洋老婆的有赏,娶回大老板女儿的重赏。”(吴朝群:“论悬赏广告”,载《政法学报》,1993年第2期。)悬赏广告必须是面向不特人为之,否则即为通常广告,而非悬赏广告。不特定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数人;既可是一般大众,又可是某行业的人。
2、须有对完成某项指定行业给付一定报酬的内容。悬赏广告指定完成的行为多种多样,具体有:发现或返还遗失物、走失的动物;告知或送回走失的亲人;举报坏人坏事及缉捕逃犯;医治疑难杂症;征集创作作品或动植物标本;解决特定的技术问题及求得发现或发明等。这些情况下,不特定的人完成指定行为通常有利于广告人,但有时从表面来看对广告人并非有利,如某百货大楼悬赏奖励发现商品瑕疵者。实际上,这是经营者通过悬赏广告的形式来达到一般商业广告的目的。悬赏广告中允许给付的报酬,通常表现为一定的财物,但也可以是其它的利益,如提供渡假旅游等;报酬的内容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如“必有重赏”、“定重谢”等,这同样不影响悬赏广告的构成。
3、须有行为人按照广告特定的要求完成指定的行为。这是悬赏广告与商业广告和其他事务性广告的根本区别。在法律概念下对悬赏广告作为法律行为研究,离开行为人完成广告人指定的行为这一法律事实,悬赏广告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悬赏广告作为法律行为是广告人的意思表示与行为人一定行为之完成的结合。
4、须不违反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法律行为以合法为要件,悬赏广告和其他广告一样,自然不能违反广告法律和我国社会的公序良俗。
三、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
所谓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是指对悬赏广告这种行为模式在符合法定生效条件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范对其所作出的肯定性评价。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与悬赏广告的法律后果不同。悬赏广告同其它民事行为一样,依据法律规范进行判断可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种状态,且都有相应的法律后果。此处所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是指在其合法有效的情况下所应产生的法律后果,具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问题:
(一)指定行为完成与报酬请求权。
悬赏广告,是广告人向不特定人为意思表示,对完成指定行为之人给付报酬,但以行为人完成指定行为为停止条件。所以,指定行为一旦完成,就意味着行为人的承诺,便产生债的关系,广告人负有依其允诺给付报酬的义务;完成指定行为的人享有请求给付报酬的权利。
对指定行为是否完成,广告人有检验和评议的权利,并依此来确定行为人完成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告人的要求。只有对检验符合要求的行为,广告人才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如对提供犯罪嫌疑人逃跑线索的广告,广告就需要检查确定该线索真实后才对行为人支付赏金。鉴于此,实际生活中双方对此关节点发生争执即在所难免。为此而诉诸法院的,因行为人主张完成指定行为符合广告要求这一法律事实存在并依此请求权利,那么按照“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应由行为人对“完成指定行为”负举证责任。在行为人举证之后,如广告人坚持认为行为人所谓行为的完成并不符合广告内容的要求,则应由广告人对妨碍行为人权利行使的法律事实负举证责任,即发生举证责任的转移。
(二)酬金未明确的悬赏广告的效力及报酬额的确定。
悬赏广告对报酬应明确表示,但悬赏广告未明确表示报酬之内容者并不罕见。如寻人、寻物启事中,常有“见到本人(拾到该物)并送回者,必重谢。”此类悬赏广告充斥报刊、电视、广播之中。笔者认为,此种情况下应认定该悬赏广告有效。因为完成指定行为之人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应得相应的报酬,这也符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否则,若完成行为之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则日后人们可能疏于对悬赏广告的注意,这也不利于保护众多潜在悬赏广告人的利益。
至于此类广告报酬额的确定,应斟酌指定行为的内容、性质、完成该指定行为所需劳力及费用、交易惯例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双方在广告完成之后的合意,依公平原则决定。司法实践中若遇到此类纠纷,亦不妨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民法对此类广告的规定。考虑到我国拾金不昧的社会主义道德传统,此种情况下将报酬规定在遗失物价值的十分之一较合适。
(三)数人完成指定行为时的报酬请求权。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数人完成悬赏广告指定行为的情形出现,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数人先后分别完成指定行为,二是数人同时分别完成指定行为,三是数人合作完成指定行为。在此诸多情况下,如果广告人在悬赏广告中已有规定,则应以其规定解决;如广告中未作规定,究竟由谁取得报酬请求权,则应区别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1、数人分别先后完成指定行为时,应以完成行为在先者有报酬请求权。《大清民律草案》第880条规定为:“完成广告所定行为有数人,仅最初完结其行为者,有受报酬之权利。”世界各国均采相同观点。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广告中除规定完成指定行为外,并须通知广告人时,通知即成为广告所指定行为之组成部分,应以通知到达之先后为标准。完成指定行为有时间限制的,须在限期内最先完成指定行为的人有报酬请求权。
2、数人同时分别完成指定行为时,各行为人享有平等的报酬请求权。此即为均分主义,亦为我国学理界之通说。《大清民律草案》第880条规定,数人同时完结指定之行为者,“各有平等分受报酬之权利”,“但报酬性质不便分割,或广告内声明应受报酬者仅一人时,以抽签法定之。”《德国民法典》第659条之(2)亦规定:“a、数人同时完成此行为时,各取所得报酬相等的部分。b、报酬因其性质为不可分割的或者按悬赏广告的内容仅可由一人取得者,由抽签定之。”笔者认为,当报酬性质为不可分时,依抽签之方法确定报酬应受人足可鉴采,实际生活中以抽奖方式分配悬赏广告之报酬,也较常见,已为全民所接受。唯应提及讨论的是,采取均分主义并非尽善尽美,它有可能会使行为人怠于通知,且可能使行为人之期待利益分化瓦解,甚至于使行为人对悬赏报酬引起讼争。为防止此种现象发生,《意大利民法典》采取通知主义,第1991条规定:“如果行为是由数人分别完成的,或者如果有数人符合许诺中规定的情况,但只有一项给付,则允诺的给付属于第一个通知允诺的人。”以上两种主义各有利弊,根据情形可采之。
3、数人协力完成指定行为,除广告人特别禁止协同完成的外,则为对于一债务之多数债权人。报酬为可分的,除行为人另有约定外,按其协力的程度决定报酬分配,但是悬赏广告规定仅允许一人单独的行为而禁止协同完成时,则协同行为人无报酬请求权。对此我们可参考《德国民法典》第660条之规定:(1)a、数人合作取得悬赏所约定的结果时,悬赏人应考虑各人产品于取得结果行为所起的作用,将报酬按公平原则衡量,分配给各人。b、分配显然不公平时,无拘束力;于此应依法院判决确定分配。(2)如应征人中的一人不承认分配有拘束力时,悬赏人应在应征人之间自己对其权利的争执最后解决之前,有权拒绝履行义务;但应征人各人均得为全体应征人请求将报酬提存。(3)上述情形,适用第659条第2项第2款的规定。
4、当数人享有报酬请求权时,若广告人对最先通知者已为给付,应如何处理,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我国台湾“民法”第164条第2款规定:“如广告人对于最先通知者,已为报酬之给付,其给付报酬之义务,即为消灭。”对此规定,在我国台湾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尚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最先通知者取得报酬请求权,其余各人均因通知在后不能取得报酬(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第65页。),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作此规定意在明确广告人可因对最先通知人为给付而免除再次给付报酬之义务,有如对债权准占有人之清偿,享有报酬请求权的行为人可向已领受报酬之人行使不当得利请求权,史尚宽先生和王泽鉴先生均持此观点(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69页。)。笔者认为,史、王二位先生之观点甚为可取,既然是数人对报酬均有请求权,依法理在数人之间产生连带债权,连带债权人之一实现债权后,自无独占享有之权利,但其他债权人只能对实现债权者请求分配,而不能要求债务人重复履行。
四、悬赏广告的撤回(撤销)
(一)关于应否允许悬赏广告撤回
悬赏广告是否可由广告人任意撤回?学说与立法体例均不一致。在一般通说中,如认定悬赏广告性质为要约的,则可以撤回。相反,如认定其性质为单独行为的,则不允许撤回。我国台湾有学者认为,上述观点不足取。悬赏广告之应否允许撤回,“不能依理论决之,应依实际上有无必要而决之。”主张不应撤回的,认为如允许广告人撤回,则行为人会因此蒙受损害。行为人已着手完成指定行为,然而广告因情事变迁,不再需要完成其指定行为的,行为人既使因此蒙受损失,也不是没有补偿的办法,如果绝对不允许广告人撤回,仍使广告人承受广告之拘束力,未免过于严酷。因此,我国台湾“民法”第165条规定,可以由广告人撤回广告。
(二)悬赏广告撤回的要件。
1、撤回必须在行为人未完成指定行为前作出。我国台湾“民法”第165条规定:“预定报酬之广告,如于行为完成前撤销时,除广告人证明行为人不能完成其行为外,对于行为人因该广告善意所受之损害,应负担赔偿之责。”如果指定行为一经完成,契约因之成立,则不许撤回,否则行为人将受莫大损害。纵使允许撤回时,广告人不知其指定行为业已完成,其撤回也不发生效力,仍应向完成行为的人给付报酬。
2、撤回须依与原广告同一方法作出。撤回规定必须按与原广告同一方法作出,目的在于使行为人易知晓广告人的意思。如果不能按同一方法而用其他方法,仍能达此目的者,也无不可。
3、须广告人未抛弃撤回权。广告人定有完成行为期限的悬赏广告,应推定广告人有抛弃撤回权的意思表示,广告人于期限内不得任意撤回。对此,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均无明确规定,依学理应作上述理解。
对于悬赏广告的撤回,《德国民法典》第658条规定:“(1)a、悬赏广告在完成行为前撤回。b、撤回权限于以悬赏广告同样的方式通知时,或以特殊通知为之者,始为有效。(2)在悬赏广告中得抛弃撤回。在发生疑问时,对完成行为规定期限者,视为已抛弃撤回权。”
(三)悬赏广告撤回的效力。
悬赏广告,因广告人的撤回,确定不发生悬赏广告的效力。其结果犹如自始即未作出悬赏广告。在撤回前及已着手于特定行为的,而于撤回后完成,不得请求报酬给付。至于因指定行为的准备或实施,从而已消耗的费用、劳力、时间所受的损害,是否能要求赔偿,立法上各国有别。在德国、日本民法上,除广告知晓行为人已准备或着手情形的,以加损害于该行为人为目的而广告撤回的,应构成侵权行为外,并无赔偿的义务。瑞士债务法和我国台湾民法则规定,除广告人证明行为人不能完成其行为外,对于行为人因该广告善意所受的损害,负担赔偿义务。但以不超过预定报酬为限度。
五、优等悬赏广告
优等悬赏广告,谓就完成广告中所指定行为人中,惟对评定为优等者给与报酬之广告。为解决学术上技术上之问题或为运动竞赛,多用此方法。(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诸如,《人民司法》编辑部于2000年1月在该杂志第1期中刊登“桥——有奖征稿(封面摄影)启事”,其内容为:“路与路的连接,心与心的沟通;苦难中的希望,跋涉后的光明;峰回路转的惊喜,一路通天的豪迈……古往今来,人们筑桥、走桥,赞美桥、歌颂桥。2000年的《人民司法》封面将刊发一组以桥为主题的摄影作品,现郑重征稿。被选用的作品除获得稿酬外,还将参加有奖征稿评选。一等奖一篇,现金1000元。二等奖二篇,奖金800元。三等奖三篇,奖金500元。请广大摄影作者一展身手!”该征稿启事即为典型的优等悬赏广告。优等悬赏广告属悬赏广告的特种,有关悬赏广告的理论自应适用于优等悬赏广告,但它毕竟与普遍悬赏广告存有区别,因其报酬请求权的成立不尽以完成指定行为为前提,而且该行为还必须被评为优等。如前文征稿启事中所说被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因此,有必要对优等悬赏广告的成立要件及效力予以讨论。
(一)优等悬赏广告的成立要件
1、优等悬赏广告人的意思表示,须声明只对评定为优等者的应募人给予报酬。这是优等悬赏广告的特质。但优等者不必只为一人,同时数人都评为优等情形的,其数人之间又可分等。
2、须规定有应募期间。应募期间,为指定行为完成的期间。如果无特别保留,可推定为撤回权的抛弃。《日本民法典》第532条规定:“为广告所定行为的人有数人吻合,仅对其优等者给予报酬。其广告以定有应募期间为限,有其效力。”
3、须有应募意思的通知。优等悬赏广告,只有被评定为优等者才有报酬请求权。此报酬请求权之成立,行为人不仅应完成指定行为,而且还应对广告人履行广告的应募,否则,无从评定优劣。所谓应募,要求评定以承认其结果的单独的意思通知。应募须有应募之通知,其指定行为才算完成。应募的方法,除广告另有规定外,依指定行为的性质或依习惯确定。应募的通知应于应募期间内到达。应募人一旦应募后,是否能撤回,根据要约说,认定应募为承诺的意思表示,据此契约已经成立,故不得撤回。而在单独行为说看来,则认为在评定之前,应募人有撤回的自由。
(二)优等悬赏广告的效力发生要件。
优等悬赏广告,只就优等的评定而发生效力。在优等悬赏广告中,只有被评定为优等者,才有报酬请求权的成立。根据要约说,以行为人的应募为承诺的意思表示,以此认为契约已成立,只以优等者的评定为停止条件,因条件之成就,契约发生效力。根据单独行为说,优等悬赏广告的成立,除广告指定行为已完成外,还须以优等者的评定为必要条件,即以评定为另一成立要件。对此各国认识不一。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优等悬赏广告的法律行为,因行为人应征的意思通知而成立,只是此时优等归属尚未确定,行为人此时只取得一种期待权,广告人也因此负有评定优等的义务。优等者之评定为效力发生之要件,而非成立之要件(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这种观点较为科学,本文甚为赞同。
(三)优等悬赏广告的效力
1、报酬请求权。根据评定结果的优劣确定出优等者,则报酬请求权始有归属。数人的行为同时被评为优等时,其数人各以平等的比例有报酬请求权。
2、对于指定行为结果的权利的归属。当指定行为的结果成立专利权、著作权等时,应属于应募人。广告人如果想取得此种权利,除其在广告中有明确意思表示外,广告人无权要求应募人转移属于自己的上述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