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信贷资产证券化路有多远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呼声渐起,但不少业内专家认为,目前不具备全面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环境,条件未成熟,政策放宽可能仅限于试点探索。

  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日前在2011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透露,在各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不断增加,同时面临房地产及融资平台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不良贷款还可能有反弹,银监会在积极研究怎样开展有条件、有限制、有前提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并和央行共同向国务院汇报,以减少银行的资本充足压力、流动性压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现近在眼前了吗?不少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则认为,目前不具备全面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环境,条件未成熟,政策放宽可能仅限于试点探索。

  呼声渐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CPI持续上涨,通胀压力明显超出预期,央行先后6次上调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信贷的调控力度,持续收紧了货币市场流动性,银行资金压力明显。

  8月底,央行再次发文调整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将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的保证金存款纳入缴存范围,对股份制银行流动资金再度施压。

  不少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国际经济前景尚不明朗,债务危机的阴霾依旧笼罩欧美资本市场,国内CPI虽然在8月份有所下降,但是短期内物价回落的预期依然不乐观,国家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现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逼近甚至低于银监会规定的最低线,如果政策层面不放宽,不但银行流动性风险会进一步增加,资本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华宝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融资等都是利好消息。

  虽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但是政策层面不仅没有放松迹象,刚结束的大连达沃斯论坛上传出的消息无不暗示,新的调控措施可能还会不断出台。银行的“紧日子”或许远未到头。

  银行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应尽快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把信用风险和流动性转移出银行体系并在金融市场重新分配,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银行层面资金紧张已经远超出想象,为了融资增储,有些银行甚至要求员工挨家挨户揽储,搞得像乞讨一样。”光大银行一位职员对本报记者说,希望能够尽快推动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条件不完善

  在资本市场、银行业、企业界放宽信贷资产证券化呼声不断高涨时,业内的金融专家则认为,目前全面放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时机不到,还需要谨慎推动。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家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虽然目前的金融资本市场已成规模,但是仍然尚属欠发达,各种中介机构、投资机构运作不够成熟,作为资产证券化必要参与者的信用评级机构甚至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探讨适合我国现有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的资产证券化十分必要,但是现在还处于摸索期,各方面的经验都不足,大规模推行的可能性很低。

  “国外金融资本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用,目前还保持谨慎态度,在有限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经验上,大规模的推动不太现实。”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政策研究所专家对本报记者说。

  业内研究人士认为,目前投资者处在观望期,国内外的金融资本市场都不景气,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非常有限、高度集中,少量资金充裕的银行交互持有现象突出,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之间的互持,风险并没有分散。

  试点将有望于近期重启

  日前,央行领导层已透露,国务院已经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15日,阎庆民代表银监会也透露扩大试点消息。据此市场纷纷预期,停滞两年多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将有望于近期重启。

  但是有专家表示,可能仅限于局部资产试点,规模推动还要进一步完善优化我国信用评级环境,建立完善信用评级机制;尽快制定有关SPV的市场进入、经营和退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法规等管理制度,明确审批、监管机构;扩大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允许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购买资产证券;解决市场约束问题,同时在强化监管的前提下,修订有关规定,逐步向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开放资产证券化市场;建立规范的担保与评级中介服务机构;调整现行会计制度和税收政策。

  阎庆民在透露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消息的同时,还建议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增加非信贷类业务比重,拓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小企业服务以及资本节约型业务,形成新老业务均衡发展。分析人士指出这可能也在暗示,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会规模性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