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金融体系之大变革

  大众和媒体一提到商业银行几乎无不以垄断行业开篇,以限制薪水的高呼落笔。商业银行从业者背这口“黑锅”已经多年,十年前倒还心领神会,但是近几年实在是有些冤枉了。

  笔者亲眼看到近两年有些基层支行的行长为完成沉重的存款指标,精神都失常了,到了精神病院还在拉医生的存款,资深商业银行从业者无不唏嘘当今银行业的江河日下。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城商行、农商行的竞争下,大型商业银行业总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已经从2003年的55%下降到2011年的46.6%,九年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银行存款业务面临来自同业和产品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不断上升。

  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利润率确实高得惊人。2011年银行平均净息差上升到2.7个百分点,资本回报率超过22%,商业银行成本提高为何利润率反而上升呢?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一个子行业垄断了大量的金融资源。2011年末,银行业资产规模已突破110万亿元,占金融业总资产的90%左右。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或者说五大行在银行业内已经失去了垄断地位,但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子行业整体还是垄断了大部分金融资源。因此,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把上游的存款成本压力传导给下游信贷,甚至还能扩大净息差。

  由此可见,打破商业银行垄断,提高中国金融体系效率的方式不是多发几张银行牌照,更不是限制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薪水,而是引导金融资产从商业银行体系内分流。之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集中在增强银行预算硬约束,提高银行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上,更多采取的是挽救、保护银行业的形式,而并未从提高金融业效率的角度入手。

  如今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做大做强”,坐上了世界银行业的头把交椅,是时候从全局出发考虑提高中国金融业效率的时候了,这也是金融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要求的。

  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突破口是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给资金带来的超额收益可以吸引资金由存款转化为资产管理产品。美国的金融资产最大的持有机构是基金而不是银行,然而,中国的基金业并未在资产管理业务中表现出色,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也停滞不前,过于偏重股票类资产的风格与资产管理的需求并不完全匹配。

  而银行近几年推出的理财产品,其较高的确定性收益水平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每年以近万亿的规模增长,这表现出有一定确定性收益水平的产品更符合当前资产管理的需要,债权类资产明显更适合作为这样产品的投资标的。最初的投资标的是信贷类资产,但是由于其信息披露不充分,难于监管,流动性差,难于估值,不利于资产管理行业的长远发展,较好的投资标的应是更为规范的债券类资产。

  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需要债市的快速发展,债市的发展也需要资产管理行业的助推。当前中低等级信用债供给旺盛,高收益债呼之欲出,而对此类债券的需求在当前以银行为主的债券投资者结构中却难有支撑,资产管理产品正可以依据各自风险偏好和收益特征配置此类债券,因此,债券类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必将有力助推债券市场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债券市场也面临着它从未真正面对过的信用风险,随着直接融资替代间接融资带来了货币派生效应下降,融资成本将有趋势性上升。

  债券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的共同发展将会重塑中国的金融体系,金融资产分布的集中度将会下降,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将会逐步趋同,银行净息差将下降,利率市场化推进,货币政策调控也会由数量型框架向价格型框架转变。中国金融体系将经历二十年未有之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