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格力“废标案”意外和解“忽悠”了谁?

  曾闹沸沸扬扬而备受关注的格力“废标案”在空调旺季来临前夕戛然而止,戏剧性地以格力“无条件”撤诉而收场。当初对此案给予高度关注的各界人士因为格力“一百八十度大转折”而纷纷质疑:格力缘何背信弃义?“废标案”到底“忽悠”了谁?

  “工业精神”两面派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从历史上看,格力这种“高开低走”、“三面二刀”、阳奉阴违”的“变戏法”已不是第一次了。

  2004年空调大战,工商博弈,为了取信经销商,彻底掌控渠道,格力借助叫板国美一事大肆炒作格力“工业精神”。

  格力认为,工业精神就是一种甘愿吃亏的精神,不投机;而商业精神是水,哪儿有利润就流向哪儿,工业精神则是专注;商业精神过于强盛,投机的成分便会过强,工业精神是一种实在的创造。

  众多经销商在格力的“工业精神”感召下,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全国开设格力空调专卖店,把全部的身价性命押在格力专卖店上。但曾几何时,格力与国美化干戈为玉帛,与大连锁喜结连理,深度合作,让当年跟随格力多年的小经销商们叫苦不迭,投诉无门,特别是三、四级市场的空调专卖店一年旺季只有二个月时间卖货,其他十个月则是无法销售的漫长淡季,单一的产品线无法支撑单店的营运,与美的、海尔等综合专卖店相比,生存空间有限。

  由此来看,格力经销商“卷逃门”到底是谁之过?是谁之罪?不言自明。

  “四大忽悠”变戏法

  此次,格力“废标案”风生水起,不难看出还是格力“忽悠术”故伎重演,借废标“旧瓶”,以“阳光采购”为突破口,扬格力中央空调“新酒”。从操作过程来看;

  一是喊冤叫屈,“忽悠”媒体。废标案自始至终,格力将自己扮演“喊冤叫屈”者形象,博得了大批不明真相的媒体同情与支持,舆论一度一边倒倾向格力,异口同声讨伐政府采购部门。但也有一些清醒的媒体始终保持了客观公正的立场,显示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独立价值观与个性。

  二是借名上位,“忽悠”领导。格力“废标案”推到高潮时,人大代表、格力总裁董明珠亲自出马向省委书记“告状”:“消费者终端零售里老百姓买我们格力占了50%,而一个政府采购却不要我的产品,理由何在?”汪洋书记却十分清醒,只表示会过问此事,但强调“我过问并不表示你胜了,关键是要有公理,也可能你认为你的质量比竞标对手好,而对手的质量的确比你好。”董明珠却信誓旦旦认为:“不可能。中国的唯一一个世界名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国家的技术研发中心全中国就一个,就在我这里,这就是实力。”就在格力自信满满宣称拥有“中国唯一一个世界名牌”之时,河南洛阳消费者冯浩、湖北武汉消费者涂颖状告格力“世界名牌”涉嫌虚假宣传,将“纸糊的世界名牌”击得粉碎。

  三是指鹿为马,“忽悠”专家。格力“废标案”的独特焦点,吸引了业内外大批专家评头论足,但却像瞎子摸象一样,只见表相,不见全“象”。因为众多专家被格力“移花接木”的手法所惑,错把格力投标的“中央空调”之“鹿”看成“家用空调”之“马”,普遍认为“好空调,格力造”,却不知,在空调细分的子行业中,中央空调与家用空调,就好像围棋与象棋“两条道”。此次广州番禺中心医院的空调招标并非家用空调,而是中央空调机组。这一产品领域,格力并非领头羊,只是轻量级的“小弟弟”,其在中央空调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技术优势远不如海尔、美的等同行。同时,与约克、特灵、麦克维尔等外资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专家之“砖”也白拍一场。

  瞒天过海,“忽悠”消费者。本来格力因自己投标文件的错误而致投标失利,是政府采购之中再正常不过的一件普通个案,但经过格力精心包装策划,就由“小”放“大”,由“非典”而成“经典”,由“民事”而变成“官司”,煽动媒体推波助澜最终引发“蝴蝶效应”,而格力却刻意“过滤”掉一些事关实质的关键信息,比如“招标的综合评判标准”、“家用空调不等于中央空调”、“带星号的实质性回应机制”、同盟者为什么会“反水”、“倒戈”等等。用“三十六计”对标分析,格力“废标案”可谓是“瞒天过海”第一计--“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但最终却是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得不低调和解匆匆收场。但曾被“忽悠”的消费者大梦初醒,重温大诗人白居易《放言》七绝,历史是惊人的相似:“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