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与我国的金融战略
一、美国的产业结构失衡——美国是以房地产、金融和个人消费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形成二高四低的产业结构,一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比例高(2006年占全部产业增加值的32.98%)、二是生活消费型服务业比例高(2006年占全部产业增加值的38.3%)、制造业比例低(2006年占全部产业增加值的12.88%),生产型服务业比例低(运输和通讯2006年占全部产业增加值的5%),高技术产业的比例逐渐降低,美国的高技术产业从1988年28.48%下降到2006年21.32%。农业比例低(2006年占全部产业增加值的1%)。美国形成了以房地产、金融和个人消费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一方面房地产和金融业互动发展使美国的金融资产泡沫不断膨胀,虚拟经济日益繁荣。另一方面,制造业比例不断下降,生产型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扩展平台不断缩小,生产型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制造业互动能力逐渐减弱,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加上美国金融业混合经营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变化,为金融资产泡沫不断膨胀和流动性过剩泛滥提供了体制基础,金融资产的虚拟价值越来越背离其内在价值,不少美国人通过房价和股票价格上涨的收入来支撑高消费和超前消费。随着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金融、保险、房地产大幅度下滑和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华尔街投资银行到闭,消费型的服务业和消费增长快速下滑,使美国的经济进入衰退。经济衰退又导致失业增加,消费下降、造成美国汽车企业和商业企业衰退。企业倒闭,失业进一步的增加、房价和股票价格持续下跌使许多美国人负债增加,信用卡还款能力下降,美国商业银行业出现信用卡支付危机,银行到闭数量增加。银行信贷紧缩,又使个人消费和企业发展进入衰退,美国经济系统出现了失控状态。如果美国的房地产、金融和个人消费服务业不复苏和不稳定,如果美国新型的产业增长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出现,美国经济要比较快的复苏是困难的。美国的教训表明以房地产、金融业与个人消费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来支撑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二、政府研究开发的支出结构失衡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
1981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R&D的支出中,50-60%用于国防技术研究支出,7-10%用于空间技术探索,20%左右用于医疗健康方面的研究,用于工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能源开发、环境技术的研究投入总共占10%左右。工业科技创新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少,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缓慢使美国的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美国的制造业竞争力下降使美国的制造业国际转移,制造业在经济中比例不断下降,而房地产、金融业、生活型的服务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美国的金融危机与创新投入结构失衡有关,国防技术和空间技术及战争支出过大,政府对产业创新投入太少有一定的关系。
三、储蓄与消费结构比例失衡,消费增长率明显高于工资增长率,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使许多美国家庭负债。
1982年以来,美国的储蓄率持续下降,美国储蓄率从1982年的11%下降到2005年的1.7%。美国储蓄率持续明显下降与工资增长缓慢和消费增长比较快有关系。1981年以来,美国的工资增长缓慢,在1981-2005年期间只有10个年份美国的工资是增长的,最大的工资增长幅度是1997年2.7%左右,其余15年工资是负增长的。美国的工资增长缓慢或负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有关,1971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大多数年份低于经济增长率。美国工资增长率、储蓄增长率、消费增长率之间是失衡的,消费增长率明显高于工资增长率,使美国家庭普遍负债。
近20年来,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房地产的供给能力与房地产的实际需求能力失衡、房地产持续繁荣与低收入人群持续增加并存,低收入人需要房子但支付能力有限,房地产商只能把房地产卖给次级信贷的人。美国的利率提高,低收入的需要房子的次级信贷的人群还不起贷款,引发次贷危机。
四、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国,产生全球共震性的金融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美、德、英、法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周期出现明显趋同现象,经济增长的大周期变化基本是同步的,同步繁荣,同步衰退。但这次金融危机对不同国家冲击的方式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欧洲国家的冲击是从金融领域开始传递到消费和实体经济,欧美国家首先要保金融业,政府对金融机构注资或收购股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首先发生在对外贸易领域和贸易相关的实体经济,经济国际化程度越高的企业、产业和区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越大。因此,我国首先要保实体经济,保企业和保产业是保增长的重点,也是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还在继续,我国必须要有足够思想准备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既要坚定信心,也要遵循经济周期变化的客观规律。当前,为此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1、要把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升级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
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我们仍然要做强制造业、做大生产型服务业、做精高技术产业、做好农业,形成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具有弹性的产业结构,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强国,现代服务业的大国,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地发展。
2、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投入,切实增强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利用我国外汇储备优势和资金优势加大创新投入,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我国R&D/GDP比例从目前1.6%提升到2%,进入创新投入和创新竞争力的第一梯队国家行列,为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打好扎实的基础。
大力支持骨干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经过努力使行业龙头的制造业民营企业的R&D/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左右,通过创新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训的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战略企业家。
每一次大经济危机过后都会进入新一轮产业和经济的繁荣发展,都会出现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和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大机遇,浙江要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把一群狼变成一大批虎,把鱼变成龙,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垄断竞争能力。但危机中能否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关键在企业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是一大批创新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企业家是当前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和调结构的最重要支撑力量。我们要尊重和依靠科学发展的企业家,充分调动企业家的投资、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振奋企业家的精神。企业越大越强,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建议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战略企业家,建议国家支持浙江省办更多的高水平大学和研究院。
4、增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撑,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落实到企业层面。
国家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这些投资主要是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和国有大企业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很难拿到4万亿中投资项目,银行的信贷资金也主要为大企业和大项目提供配套资金。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仍然比较严重,希望国家能把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落实到中小企业的层面。建议尽快启动创业板市场,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扶持自主创新及其它成长型创业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支持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建议国家设立科技银行,增强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撑。国家要增加对东部地区的创新投入,使东部地区在创新方面实现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5、继续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出口企业扩大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
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扩大内需是近期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的办法。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我国仍然要不断努力保持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的营销网络,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入股国际能源、矿产项目,积极争取科技人才等战略资源。继续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征多少,退多少。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出口企业扩大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扩大自主品牌的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国际合作的创新基地和创新人才培训基地。
6、完善增值税转型的政策。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内外资投资项目,继续予以享受进口设备增值税和关税的减免政策,以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如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取消进口设备的增值税减免,则也应该给予这类进口企业有一定期限的过渡。
7、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保稳定。
经济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企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建议把保企业放到保稳定的重要位置,把解决大学生就业作为保稳定的重要任务,对生活困难群体发放消费券作为保稳定的重要措施(浙江工业大学·程惠芳)
出处: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