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逐步健全反洗钱法律制度加强对洗钱犯罪制裁
反洗钱法律制度既包括对洗钱行为的预防和监控,也包括对洗钱犯罪的刑事制裁与打击。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的反洗钱法(草案),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反洗钱法律制度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据了解,近年来在反洗钱立法方面,我国做出了大量工作。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禁毒的决定》,规定了掩饰、隐瞒毒赃性质、来源罪。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191条增设洗钱罪,除毒品犯罪外,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和走私犯罪纳入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围。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第7条对刑法第191条进行修改,将恐怖活动犯罪增列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并提高了洗钱罪的法定刑。
在预防监控洗钱的立法方面,主要包括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发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简称“一个规定、两个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一个规定、两个办法”基本上确立了金融机构反洗钱的工作原则以及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和保存记录制度等,从监管角度规定了金融机构反洗钱的具体义务和法律责任。其内容包括:
——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为了有效防范洗钱风险,落实各项反洗钱制度,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工作机构或者指定其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
——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为了建立起资金交易与客户身份的对应关系,给识别和调查可疑交易打下基础,规定金融机构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时,应当核对并登记客户及其代理人的身份,不得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不得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
——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为了加强对资金交易的监控,及时将数额巨大或缺乏合理经济目的的交易活动向有关部门报告,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大额交易报告制度是指交易金额超过规定金额的交易都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指当交易行为缺乏合理经济目的或者怀疑与犯罪活动有关时,应当向有关部门报告。“一个规定,两个办法”规定了大额本外币交易的数额标准,同时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15项可疑人民币交易标准和31项可疑外汇交易标准。
——记录保存制度。为了给可能的反洗钱调查活动提供资料,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对客户的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至少保存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