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面对挑战与威胁:网络隐私权的自我保护

  随着网络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特别是进入Web2.0时代之后,利用网络来披露和传播他人隐私的情况日益增多,也更难以发现和控制。另外,网民自身的隐私被侵害的案例也频繁发生。因此,网民在进行网络传播时,如果能明了什么是网络隐私权,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侵权的分类,网络隐私侵权的具体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内容,对于保护自己的网络隐私权及其辐射作用而成的其他相关权益来说,至关重要。

  网络隐私权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在网络传播中,个人隐私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比如,通过网络可以跟踪、记录和存储每个上网者在网络上的各种活动;借助上网记录,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上网习惯和兴趣爱好。另外,网络传播内容的公开性和网络传播主体的匿名性,使得人们的隐私信息更加容易被暴露和被传播。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其所具有的不安全性,也使得网民的个人隐私信息很容易遭受非法收集、储存、篡改和利用。在网络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只要接触网络,就会发现,侵害隐私的行为已经不再像往昔那样只影响到那些有名的公众人物,即使只是奉公守法的普通公民,也会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进入Web2.0时代之后,隐私权面临着更大的威胁。2003年以来,各类博客开始大量涌现,各类离线或在线的RSS阅读器充斥市场,人们使用网摘分享彼此收藏的网络信息,全世界网民一起编写WIKI百科全书等。这几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Web2.0时代。网民只需要简单的注册,便可以轻松拥有自己的网络日志,并根据“分享、开放与交互”的原则,真正实现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这些为网民所喜欢的Web2.0应用,改变了传统网络应用一刀切的死板嘴脸,倡导用户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打破了原来门户网站所惯用的单向传输模式,采用了一种放权、自定义的方法,让网民自己参与其中,自己定制和管理自己需要的互联网内容。也正因为每个网民都可以如此方便地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在网络传播中也更容易遭到侵害。此外,还出现了专门以非法收集和非法利用网民个人信息的新型网络隐私侵权方式。

  网络隐私侵权的具体形式

  传统网络隐私侵权主要包括在网络传播中公开他人的隐私信息;侵扰他人的网络活动;侵入他人的网络空间等。现代网络隐私侵权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非法收集网民个人信息。互联网上存储了大量的个人信息,政府机构、网站、各种商业组织、黑客甚至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或途径,对网民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

  在未经网民许可而搜集其个人隐私信息。网站、机构或网民(主要是黑客)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其他一些技术,在未经网民许可的情况下,非法收集网民的个人信息。

  欺骗性地搜集个人信息。许多网站通过向网民提供免费的商品或服务,比如,免费的虚拟主机服务、免费的互联网接入、免费的电子邮箱、免费的个人主页、免费的博客、甚至是免费的奖品、免费的奖学金等,“欺骗性”地收集网民的个人信息。在他们提供这些免费商品或服务的时候,是一定会要求网民提供个人的一些信息,比如真实姓名、电子邮箱、联系电话或地址、职业、个人兴趣、甚至是收入等等。网站然后将这些由网民“主动”提供的个人信息收集积累起来。另一种情况的欺骗性收集资料方式是,比如向网民承诺说,收集网民的个人信息只用于A用途,但实际上却用于B用途。

  通过向有关机构或公司购买的方式进行收集。由于大量网民的个人信息可以为商业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所以,网民的个人信息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商业机构追逐的目标。许多商业机构和公司,通过购买网民的个人信息直接进行收集,为从事相关的商业活动做准备。

  非法利用网民个人信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不按照将网民的个人信息用于别的用途。如前欺骗性收集个人信息中所述,一些网站会将原本是收集来用于A目的的网民个人信息,在未经网民同意的情况下,用于B目的。二是非法转让或出卖网民的个人信息。网民向网站提供个人信息资料,网站一定要保护好网民的个人信息,不能向其他方公布、转让或出售。但伴随着互联网巨大商机的出现,Cookie也从一项服务性工具变成了一个可以带来巨大财富的工具。部分站点利用Cookie收集大量用户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手卖给其它有商业目的的站点或组织,从中获利。这一做法严重侵害了网民的现代网络隐私权。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发展,该问题越来越严重。

  网络隐私权的自我保护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而且需要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进行行业自律,更需要网民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进行自我保护。可以说,网民的自我保护是网络隐私权保护第一重要环节。网民进行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将个人信息与互联网隔离。当某计算机中有重要资料时,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将该计算机与其他上网的计算机切断连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被入侵的个人数据隐私权侵害和数据库的删除、修改等带来的经济损失。换句话说,网民用来上网的计算机里最好不要存放重要个人信息。这也是目前很多单位通行的做法。

  二是传输涉及个人信息的文件时,使用加密技术。在计算机通讯中,采用密码技术将信息隐蔽起来,再将隐蔽后的信息传输出去,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即使被窃取或截获,窃取者也不能了解信息的内容,发送方使用加密密钥,通过加密设备或算法,将信息加密后发送出去。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后,使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恢复为明文。如果传输中有人窃取,他也只能得到无法理解的密文,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

  三是不要轻易在网络上留下个人信息。网民应该非常小心保护自己的资料,不要随便在网络上泄露包括电子邮箱等个人资料。现在,一些网站要求网民通过登记来获得某些“会员”服务,还有一些网站通过赠品等方式鼓励网民留下个人资料。网民对此应该十分注意,要养成保密的习惯,仅仅因为表单或应用程序要求填写私人信息并不意味着你应该自动泄漏这些信息。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用一些虚假信息来应付对个人信息的过分要求。当被要求中输入数据时,可以简单地改动姓名、邮政编号、社会保险号的几个字母,这就会使输入的信息跟虚假的身份相联系,从而抵制了数据挖掘和特征测验技术。对唯一标识身份类的个人信息应该更加小心翼翼,不要轻易泄漏。这些信息应该只限于在在线银行业务、护照重新申请或者跟可信的公司和机构打交道的事务中使用。即使一定要留下个人资料,在填写时也应先确定网站上是否具有保护网民隐私安全的政策和措施。

  四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确保网络安全的方法。防火墙可以被安装在一个单独的路由器中,用来过滤不想要的信息包,也可以被安装在路由器和主机中。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防火墙主要起着保护个人数据安全和个人网络空间不受到非法侵入和攻击等作用。

  五是利用软件,反制Cookie和彻底删除档案文件。如前所述,建立Cookie信息的网站,可以凭借浏览器来读取网民的个人信息,跟踪并收集网民的上网习惯,对个人隐私权造成威胁和侵害。网民可以采取一些软件技术,来反制Cookie软件。比如All in One Secretmaker就是一种融合了7种强大的工具于一身的软件:反垃圾邮件、Pop-Up杀手、Cookie去除、历史清除、隐私保护、标语阻止、蠕虫捕获。另外,由于一些网站会传送一些不必要的信息给网络使用者的计算机中,因此,网民也可以通过每次上网后清除暂存在内存里的资料,从而保护自己的网络隐私权。

  六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隐私保护,除了对未成年人进行隐私知识和媒介素养教育外,应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帮助下,借助相关的软件技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