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隐私权保护与个人数据保

  隐私权保护与个人数据保护

  (一)隐私、个人数据与个人信息

  隐私是近几年来频繁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词语。私:指个人的、秘密的、不公开的;隐:是藏匿、不显露、藏在深处的意思;那么,隐私就是指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情,或者说,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方面的事宜。在英文中,隐私为“Privacy”,是独处而不受干扰,相对公开而言是秘密,或者说是隐蔽和不受干扰的意思。

  在信息论中,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和目标的非随机的可鉴别的信号,数据的中文解释,是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英文中,“Data”表示为数据,事实或资料(facts,things certainly known),或者说是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或符号。

  而信息在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者预先不知道的,通过数据加工处理后得到。从以上定义来看,信息对接收者而言即为知识。英文中信息(information),是指经过加工后的数据(data of data),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亦即知识或消息(something told;knowledge;news)。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数据和信息经常因界线模糊而不加细分,在日常生活中更是这样,因而信息一词经常被滥用。

  1、隐私(privacy)

  隐私的观念虽然在人类将自己的私密部位用树叶等遮挡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隐私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在现代,隐私的概念有了较严格的界定。按照法律的解释,隐私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方面的事宜。它由个人数据、个人活动和个人空间所组成,涉及有关个人的数据资料、个人行为以及附属于个人的空间领域等三个方面。其中:(1)个人数据,指有关个人的资料。如肖像、身高、体重、指纹、声音、经历、个人爱好、医疗记录、财务资料、一般人事资料、家庭电话号码等。(2)个人活动,指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如日常生活、通讯、社会交往、夫妻之间的性生活、甚至婚外性关系以及一切私人不愿意公开的活动和事实等,都属于隐私的范围。(3)个人空间,也称私人领域。个人空间隐私是指个人的隐秘范围,涉及属于个人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如身体的隐秘部位、个人住所、旅客的行李、学生的书包、日记、信件等。

  2、个人数据(personal data)

  个人数据指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与个人(自然人,又称数据主体)相关的任何资料,也包括家庭的一些相关情况等。如个人的自然情况:身高、体重、出生年月、住址、性别、种族、身份证号码、医疗记录、财务信息、人事档案、照片等;相关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如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倾向等;而家庭基本情况,如婚姻状况、配偶、父母及子女的情况等也属于个人数据。

  3、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信息指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即数据的数据——知识。但是,由于个人信息的主体是个人,从这一点出发,描述个人特性的基本数据,理应包含在个人信息的范围内。因此,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主要涵盖个人数据以及经过数据加工处理后得到的数据和网上活动、网上空间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其中,个人数据指上述涉及的与已被识别或可被识别的个人相关的任何资料,当然也包括家庭的一些相关情况等。而网上活动

  (二)隐私权保护、个人数据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

  1、隐私权保护

  美国著名的法学家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戴斯于1890年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一百多年以来,公民的隐私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司法实践问题。

  隐私权是指维护隐私的权利,其核心内容是对个人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的权利,隐私权是公民的人格权,它包括以下几种权利:

  (1)隐私隐瞒权。公民对自己的隐私有权隐瞒,使其不为他人所知。对于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隐私,无论是有利于权利人的隐私还是不利于权利人的隐私,权利人都有权隐瞒,可以不对他人言明。这不属于不诚实的表现,而是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所必需的。

  (2)隐私利用权。权利人可以利用自己的隐私,以满足自己精神上或物质上的需要。例如,权利人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文学作品,既创造精神价值,又创造经济价值,以满足自己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需要。要遵循的原则是这种利用的结果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3)隐私支配权。权利人有支配自己的隐私,准许或者不允许他人获悉或者利用自己的隐私的权利。这是隐私权的核心。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公开自己的隐私,或者允许他人察知其个人活动和个人领域,准许他人利用自己的隐私等等。例如,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私生活讲述给他人听,或者写成文章公之于众等等。

  (4)隐私维护权。当自己的隐私权被侵害的时候,权利人有权寻求司法保护,可以向侵权人请求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也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依法保护。

  隐私权的本质是对个人领域的事务即隐私的控制权。它的主体是个人;客体是个人事务;作用是控制,也即个人对其自身事务掌控和自主的权利。

  隐私权的核心是对隐私及其利益的支配。他人恶意进行探听,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权利人对自己隐私及其利益支配的意志。同样,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隐私告知了某人,但是只要权利人没有授权,被告知人就不得将这种隐私进行宣扬或者泄漏,如果进行恶意的宣扬或者泄漏,同样为侵权行为。

  2、个人数据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

  个人数据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个人权利,促进个人信息的有序流动。它尊重的是自然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特别是隐私权,同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贸易扩大和个体的幸福作出贡献。由于个人数据的概念很宽泛,通常认为,对于一些特殊的数据(或称敏感数据),如反映种族、政治观点、宗教或其他信仰,以及有关个人健康、个人性生活等数据,除非国内立法能提供相应的安全保证,否则不可以进行自动处理。一般来说,自动化数据处理主要包括部分或全部地用自动化手段进行下列操作:进行数据的存储,逻辑或算术运算,数据的修改、删除、检索或传输等操作。

  个人数据保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充分强调对数据主体的保护,把“数据主体被告知并知晓数据处理”作为个人数据保护的基本要求之一。此外,数据主体能够对关于自己的数据有一定的控制权力,即数据能力。权利保护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数据主体有获得个人数据的权利,数据主

  由于信息不可能完全脱离数据而存在,个人的爱好、兴趣等信息一定与其基本数据,如姓名、年龄、性别等联系在一起;同样,在探讨个人数据保护问题时,必然要涉及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而数据处理的结果将会产生许多新的信息,它们也一定在个人数据保护之列。因此,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密切相关性,数据和信息的关系和界线既清晰又模糊的情况,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数据保护的界线也就很模糊了。

  综上所述,个人信息保护的内涵基本上与个人数据保护相一致,所以,我们在讨论个人数据保护或个人信息保护时,就不加以区别了。

  (3)隐私权保护与个人数据保护、个人信息保护

  在普通法系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以及APEC地区,一般使用隐私权的概念。如美国国会于1974年通过的《隐私权法》(Privacy Act),2000年4月美国联邦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儿童在线隐私保护规则》,1986年美国国会重新修订的《电子通信隐私法》等等。加拿大制定了1982年《联邦隐私法》和2001年《个人信息和电子档案法》。澳大利亚的1988年《隐私法》,新西兰1993年制定了《隐私法》,以及亚太经济合作论坛APEC提出的电子商务隐私权保护原则等都是以隐私权保护概念为基础的。

  而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使用“个人数据保护”这一概念。如欧盟1995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2000年的欧盟《共同体机构个人数据处理和流动保护规定》,欧盟的2002年《隐私和电子通讯指令》以及欧盟成员国根据1995年指令而进行的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如德国的《联邦数据保护法》等。

  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使用“个人信息保护”一词。如日本1999年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韩国1999年的《公共机构之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俄罗斯1999年的《俄罗斯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等。

  当然,也有同时使用两种概念的,如经合组织OECD1980年颁布的《隐私保护和个人数据跨界流通的指南》。

  其实,隐私权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个人数据保护等都是旨在维护个人的权利。隐私权保护包含对个人数据(个人信息)、个人活动(包括通讯)、个人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三方面的隐私保护。而个人数据或个人信息保护,主要是对个人资料及其处理过程中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当然也包含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要看到隐私权、个人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对个人权利保护的范围和覆盖面是有一些差异的,但是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上述三者的交集,个人数据保护是对自然人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对隐私权和自由的尊重,是保护私人生活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所以三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