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上是电子签名有效吗
有效,一般情况下,只签字不盖章的合同应认定有效。盖章只是一形式,对方认可或者实际履行或者法定代表人签字等均表明合同有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相关内容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按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目前,实现电子签名的方法有好多种技术手段,前提是在确认了签署者的确切身份即经过认证之后,电子签名承认人们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签署一份电子记录。这些方法有:基于PKI的公钥密码技术的数字签名;或用一个独一无二的以生物特征统计学为基础的识别标识,例如手书签名和图章的电子图像的模式识别;手印、声音印记或视网膜扫描的识别;一个让收件人能识别发件人身份的密码代号、密码或个人识别码PIN;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机等等。但比较成熟的,使用方便具有可操作性的,在世界先进国家和我国普遍使用的电子签名技术还是基于PKI(PublicKeyInfrastructino)的数字签名技术。
(一)手写签名或图章的模式识别
即将手写签名或印章作为图像,用光扫描经光电转换后在数据库中加以存储,当验证此人的手写签名或盖印时,也用光扫描输入,并将原数据库中的对应图像调出,用模式识别的数学计算方法,进行二者比对,以确认该签名或印章的真伪。这种方法曾经在银行会计柜台使用过,但由于需要大容量的数据库存储和每次手写签名和盖印的差异性,证明了它的不可实用性,这种方法也不适用于互联网上传输。
(二)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是一个人与他人不同的唯一表徵,它是可以测量、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物识别系统对生物特征进行取样,提取其唯一的特征进行数字化处理,转换成数字代码,并进一步将这些代码组成特征模板存于数据库中,人们同识别系统交互进行身份认证时,识别系统获取其特征并与数据库中的特征模板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匹配,从而决定确定或否认此人。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指纹识别技术。每个人的指纹皮肤纹路是唯一的,并且终身不变,依靠这种唯一性和稳定性,就可以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将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在数据库中的指纹采用指纹识别算法进行比对,便可验证他的真实身份。在身份识别后的前提下,可以将一份纸质公文或数据电文按手印签名或放于IC卡中签名。但这种签名需要有大容量的数据库支持,适用于本地面对面的处理,不适宜网上传输。
2、视网膜识别技术。视网膜识别技术是利用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扫描摄取几百个视网膜的特征点,经数字化处理后形成记忆模板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以后的比对验证。视网膜是一种极其稳定的生物特征,作为身份认证是精确度较高的识别技术。但使用困难,不适用于直接数字签名和网络传输。
3、声音识别技术。声音识别技术是一种行为识别技术,用声音录入设备反复不断地测量、记录声音的波形和变化,并进行频谱分析,经数字化处理之后做成声音模板加以存储。使用时将现场采集到的声音同登记过的声音模板进行精确的匹配,以识别该人的身份。这种技术精确度较差,使用困难,不适用于直接数字签名和网络传输。
面对电子商务暴露出来的安全、信用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了电子签订与认证制度,规定了有关责任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希望以此解决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
但《电子签名法》只就电子认证服务及应当具备的条件和程序等进行了规定,并未对电子签名人和电子签名依赖方行为能力进行规范,因此在执行时仍应严格按照《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执行。在订立传统合同的过程中,合同双方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对方当事人的相关情况并确定合同当事人,当事人一方往往仅凭直观感觉就能判断,他的交易相对方是未成年人还是精神失常者。但在无法面对面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活动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入网络唯一的限制是技术和设备,不受任何社会身份的限制,电子合同所依赖的电子数据是无形物,信息的传递具有网络性、中介性、实时性等特征,具有易消失性和易改动性。所以,电子合同比传统合同具有更大的风险性,使得当事人不可能像在传统交易条件下那样对相对人进行考察以判定其真实的身份,从而造成网络社会主体的复杂性。当事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确认具有相当的难度,很容易产生冒用他人名义进行商务活动的情况,导致无权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等情况的发生。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冒用父母名义、成年人冒用他人名义在购物网站订购货物后引发的经济纠纷,便是很好的佐证。
任何合同都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基础,并以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为目的,因此行为人就必须具备正确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的能力,具备独立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与传统合同一样,电子合同的当事人在缔约时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且还要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
虽然法律规定“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实践中,应考虑到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应注意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一方当事人提交虚假个人资料的情况下,若对方当事人出于对该资料的合理信赖而与之签订了合同,则应承认该合同的合法效力。
因为年龄的原因而被认定是无行为能力的,在此年龄之前的行为当然属于无效。但如果因为智力的原因而被确认为无行为能力的,则不能推定行为人被确认之前也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相反则应当推定行为人有行为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公民的行为能力是通过法律规定的特别程序来宣告的,在行为人被宣告之前,必然存在许多的民事行为,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为了避免由于电子签名人主体瑕疵而导致合同无效,电子签名可以申请第三方认证。依法设定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应遵守认证业务规则,妥善保存与认证相关信息,保证提供的认证服务在审查数据电文作为证据的真实性。电子签名人或者电子签名依赖方因依据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电子签名认证服务从事民事活动遭受损失,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必须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