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型理财独领风骚
上周末,素有“理财风向标”之称的北京金融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召开。本报记者在展会现场也发现,依托于信托平台,“一箭多雕”的信贷理财计划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努力推介的产品。
“结构型产品尚未走出低谷,票据型产品阶段性沉寂,打新型产品踪迹难觅,信托型产品独领风骚。”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北京分行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理财师刘江波用四句话概括了当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特点。
供需两旺
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9月份,2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335款人民币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发行数较8月份增长了60%多,其中有193款投资于银行存量信贷资产。
光大银行北京分行理财产品部某副经理向本报记者介绍,进入今年下半年,该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中信贷类产品偏多,平均每月都有5、6款产品推出。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产品中心研究员王伯英向本报记者指出,受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上半年信贷额度有了“爆发式”增长。而近期商业银行迫于资本金和存贷比的压力,为替换存量贷款或者新发贷款,大力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
刘江波指出,由于部分银行下半年的信贷额度受窗口指导影响,部分企业的贷款需求无法满足,因此需要借助信托公司,向投资者发放信贷类理财产品,为重点建设项目募集资金。
伴随着信贷类理财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其预期收益水平也相应提高,因此市场对此类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
“发行第一天,一两个小时内产品就会被抢购一空。”3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售人员都向记者表达了上述情况,“如果你有需求,可以给销售人员留下电话,一旦有新产品上市,我们会提前一天给您电话”。
一箭多雕
上述光大银行理财产品部副经理指出,信贷理财产品能够出现这样的火爆行情,得益于银行、信托公司和消费者都有利可图。
据了解,信贷理财计划主要包括信托贷款和存量资产打包两种形式。首先,银行会对有贷款需求的企业进行授信审批,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之后,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信托公司的平台将这些信贷需求打包成理财产品,再经由银行的销售平台出售实现融资。而信托公司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
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银行需要将部分存量资产转移至表外。银行人士分析指出,这样不仅无需占用资本金就实现贷款发放,同时腾挪出部分贷款空间,提前回笼资金。利用这样的操作,商业银行不仅没有流失掉优质客户,还缓解了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同时通过收取管理费用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
“由于信贷紧张,收益率也跟着水涨船高。”刘江波介绍指出,目前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已由几个月前的3.4%上涨到3.8%,好一些的项目可以做到4.0%。
中国社科院理财产品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9月份信贷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环比提高了11个基点。信贷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并且风险属于偏低水平,对投资者自然是有吸引力的
警惕“庞氏骗局”
虽然信贷理财产品已经进入销售旺季,但是前期已有部分产品到期折价的先例,此类“非保本类产品”仍然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
某银行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指出,由于信贷理财产品具有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功能,主要风险是企业项目亏损可能导致投资本金收不回来。但是,由于一般企业还贷是先还利息的,所以此类产品的固定收益是有保障的。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将一些风险较高的贷款包装成理财计划销售,将其面临的违约风险转移给了投资者。那么,一旦此笔信贷出现问题,在面临监管和投资者的双重压力下,银行是否能够完全免责?
“一般这种风险是不会存在的。因为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向来行事谨慎,不会冒风险推出这样的产品。同时,在推出信贷理财产品之前,银行会对企业进行授信考核。如果出现募集资金不够或者企业无法按期还贷的情况,银行会拿自己的钱给予企业授信,不会将风险转嫁到投资者身上。”刘江波说。
不过,中国社科院理财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过去一段时期,国内理财领域中循环贷款类理财产品的操作思路显现出“庞氏骗局”的诡影,即用新投资者的后续投资资金支付给老投资者作为本息收益,某款理财产品的本息支付就被宣称来源于贷款主体偿还的本金、新发理财计划的募集资金和信托贷款转让资金三个方面。
分析人士指出,在这类理财产品中,潜在的风险包括贷款主体的信用风险、新理财计划不能成立的风险或剩余期限的信托贷款无法转让的风险。
上述研究报告指出,面对这种现象,金融机构及其监管部门对信贷类理财产品有必要进行一定监控,控制单笔产品的募集资金量,使其不要超过理财产品存续期内贷款主体的偿还额度。同时,要实现共担风险,共享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