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借道平安信托减持只为避税

  4月11日下午3点,陈兆斌等13人起诉平安信托、海螺水泥、海螺创投和海螺集团工会一案,在安徽省芜湖市中院开庭审理。

  记者采访了解,2007-2009年间从海螺陆续离职的陈兆斌等人,请求法院确认其对荻港海螺、枞阳海螺、池州海螺和铜陵海螺的相关权益,据此,他们应当享有上述四家公司相关权益的信托受益权对应的海螺股份权益。

  而被告方海螺集团工会相关人士在法庭上陈述,陈兆斌等人由于已离职,因此其离职就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清退其持有荻港海螺等4公司相应股份。

  此前,芜湖市弋江区法院已就此进行一审判决,败诉的陈兆斌等人向芜湖市中院上诉。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6月以来,平安信托开始大幅减持海螺水泥,下半年减持股份总数达3.31亿股。今年以来,力度有所减弱,截至4月7日,减持股份为1996.5万股。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6月至今,平安信托累计减持3.514亿股海螺水泥,累计套现金额约72亿元。

  如此巨大的套现金额,一般法人机构减持后分配至个人手中,将要缴纳巨额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不过,这部分股份的实际持有者海螺集团工会,几番周折终以平安信托的身份完成减持,躲避了缴纳所得税的目的。

  然而,正是因为较为复杂的程序,使得海螺水泥和海螺集团工会以及置身于前台的平安信托,惹上了官司。

  绕道减持为避税

  一切还得从2006年海螺水泥的定向增发说起。

  当年7月,完成股改的海螺水泥,决定向海螺集团及海螺创投发行股份拟收购两者持有的约41亿元资产,即荻港海螺49%股权、枞阳海螺49%股权、池州海螺49%股权和铜陵海螺31.86%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个月,海螺集团工会已将上述股权委托给平安信托管理。此后,平安信托又将部分股权以38.3亿元转给海螺创投,后者借此在随后启动的定向增发中认购海螺水泥2.88亿股。

  不过,海螺创投受让资产的38.3亿元转让价款并没有支付,而是和平安信托签订一份补充协议,约定在其认购新增股份3年后的3个月内完成支付,同时向平安信托支付每年相对于转让价款1%,作为延期支付补偿金。

  其实,此番操作的逻辑一目了然。海螺创投以转让价款每年1%的代价,获得平安信托的过桥贷款,及至2010年5月26日股份解禁之后再偿还。

  令人不解的是,2009年2月,平安信托却以海螺创投拖欠7660万元的两年延期支付补偿款为由,要求收回2.88亿股中的2.038亿股。该请求经由芜湖市仲裁委员裁定后,在2009年7月最终成行。

  然而,这一切仅是表面文章。

  2010年11月11日,平安信托披露的权益变动书表示,其仅为海螺水泥股权信托的受托人,而委托人正是海螺集团工会;其全部减持举动也是“根据委托人集团工会的指令”完成。

  事实上,作为海螺集团工会,其股份转让给海螺创投之后再多走一道程序通过仲裁裁定给平安信托进行减持,背后的核心正是绕道避税。

  相关投行人士表示,从定向增发和限售股减持的过程看,可能涉及缴税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海螺创投的持股注入上市公司之前,评估增值部分缴纳33%的增值税;二是海螺创投二级市场减持需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三是减持部分投资收益最终回到工会成员手中需缴纳的20%个人所得税。

  目前,记者没有从海螺水泥的公告中找到海螺创投缴纳增值税的相关数据。而海螺创投的持股由平安信托经手后,后两部分的税收被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