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视中小学补课问题
现象
在审计工作实践中,特别是对学校进行审计时,我们每每发现,有的地方中、小学校都存在给学生补课(利用假期和双休日),收取补课费,且绝大多数的补课费没有入学校财务账,由年级组或教导处管理支配,有的学校以家长委员会的名义管理支配的现象,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乱收费,并私设“小金库”
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
一、几乎所有学校现在都围绕升学率这一“指挥棒”转,补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升学率。
二、外地的学校都这么做,如果我们学校不补课,那么在考试中就要落伍,影响整体升学水平。
三、有的地方曾在这一问题上默认(或者说是许可)毕业班补课,那么学校以此尚方宝剑“举一反三”或者说是得寸进尺,整校、整地都铺开了。
四、老师既然要牺牲休息时间,那么就应该得到合理的加班报酬,自然地“羊毛出在羊身上”,向学生伸手收取补课费。这似乎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谁收益谁出钱”。
五、由于学校组织补课是明文禁止的,故然就不可能有明文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近几年对学校乱收费问题也成社会关注焦点,政府下大气力惩治的重点,加之,学校的财务核算纳入了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学校为了避免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严重后果,只好想些应急办法处理补课费,不入财务账。
危害
学校组织学生补课的初衷应该肯定,学校和老师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多学点东西,再者,努力提高升学率本身并没有错,给老师们补偿应得的劳动报酬也应该。但在正视这些的同时,也要看到负面的影响:一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尤其是乱收费和私设“小金库”;二是学校内部分配的不透明和不公,引起学校一些员工的不满情绪;三是补课问题的扩大化(有的长期成建制补课),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四是收费随意性大,加重了学生家长的负担;五是破坏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对策
一、对补课问题不能一味地堵,只能疏。即,在一省之内,要公开明确哪些情况允许补课(根据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管理,特别是招生管理体制,也只能说以省为单位出台一些规范),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不能模糊表态。没有列入范围的都不能攀比。
二、所谓补课,一定要征得学生及家长书面同意,不得带有强制性。
三、学校要对补课时间的教学抓紧抓好,不能以补课之名行收费之实。
四、补课费的管理使用一定要按财经制度纳入财务统一管理核算,不得私存、私放、私分。
五、教师的应得报酬要规范透明,所有的补课费不一定就要分光呷光,可以思考纳入奖励激励机制范围统筹安排。
六、对违背规定和超出范围的补课及收费行为,一定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不得“心慈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