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发文单位:南通市人民政府
文号:通政发[2004]36号
发布日期:2004-4-1
执行日期:2004-4-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我市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认真履行经济监督职能,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开展审计监督,有效遏制了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些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被及时查处,审计监督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也应当看到,现阶段经济领域的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各地审计工作的开展仍有不平衡性,审计监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当前,我市经济建设正在进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加速发展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现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审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审计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审计是国家民主和法制的工具,审计监督是极为重要的经济监督。党的十六大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高度赋予了审计工作更加重要的使命,强调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通过对地方政府、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组织的审计监督,可以监督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对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估,从而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通过开展财政、金融、税务、投资项目等审计,可以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运用,规范财政资金运行,严肃国家财经纪律,促进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通过审计监督,及时查处经济问题,不仅能促进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微观经济效益、部门行业经济效益,而且能发现规律性、倾向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促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作出决策,达到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审计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和查处腐败问题,有效参与和配合监察、司法机关开展反腐败斗争,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审计监督尤显重要,审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重视并加强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周密部署、统筹安排,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水平,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原则,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推动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为实现“两个率先”服务
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争当全省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统揽全局,努力开创南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审计工作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紧扣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着力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着重揭露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努力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实现“两个率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一)加强财政和财政性资金审计。要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政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要以财政收支为主线,抓好收入征管和支出管理审计延伸。改进税收审计,着重反映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综合分析,客观反映财政预算编制的合规、合理性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适应财政支出改革的新形势,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新模式,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推动建立“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经费按财力可能”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纠正预算编制不完整、细化程度不深入,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加强政府采购审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仅要严肃认真处理,还要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加强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尤其要强化扶贫、救灾、国债、社会保障等专项资金审计,揭露并纠正挤占挪用、截留坐支、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有效防止资金流失。
(二)注重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和财政技改贴息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重点查处项目建设中的高估冒算、截留挪用、铺张浪费等问题,提高政府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适应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需要,把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基建项目全部纳入审计范围。要主动介入工程项目立项、设计、可行性研究、施工、监理、决算等各个环节,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实现全程审计监督。尤其是对投资多、影响大的重点项目,要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中要着力加强项目投资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并注意发现案件线索,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三)改进企业审计。企业审计要以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为目标,坚持走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路子,重点检查会计信息特别是损益的真实性,着重查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揭露重大经营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关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当前,围绕企业改革,要切实纠正各种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国有资产流失和贪污腐败问题,切实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适应国有资产从企业逐步退出,审计从企业逐步淡出的新情况,以国有资产经营为对象,探索开展国有资产营运效果审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高度来认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苏办[2003]34号)精神,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县(市)、区长经济责任审计。当前,要突出检查有无做假账扰乱经济秩序,有无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有无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成过度负债,有无内部管理上的重大漏洞,有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等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选择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相关的重要行为和重大事项作为审计重点,促进领导干部增强经济责任意识,自觉履行职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坚持齐抓共管、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原则,各地监察、审计、人事、统计等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共同开展好这项工作,并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工作。
(五)积极探索效益审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工作”。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发挥监督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审计机关要抓住有利条件,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地进行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逐步探索出效益审计的可行之路。要突出重点,以揭露重大的损失浪费等问题为主,在财政性资金和项目的范围之内,重点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内部审计的管理监督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下属单位较多、资金量大的,要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配足配强专职审计人员;其他部门和事业组织也应根据审计业务需要,设立机构,配备人员。各种经济成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新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及地方性金融机构,要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市内审协会和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对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岗位资格和后续教育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队伍。
(二)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任务。贯彻“服务大局、强化管理、促进提高、务求实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方针,做到在职能上由以监督为主逐步转为监督与评价并重,在层次上由以事后的财务收支、查错防弊审计为主逐步转向以事中、事前的效益审计、管理审计为主。要抓好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审计,摸清家底,核实盈亏,打假治乱;抓好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可靠的依据;逐步开展内控制度、经济效益、风险评估、基建工程预决算和价格等审计工作。
(三)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内部审计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职责。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规定和准则,按照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要求实施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在管理权限范围内,应当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处理权。内部审计机构每年应当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提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对本单位有关部门及所属单位严格遵守财经法规、经济效益显著、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可以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提出表扬和奖励的建议。
(四)强化内部审计的管理指导。各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力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各地、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协会的工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扶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根据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部审计师协会。
(五)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将内部审计列入工作计划,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各级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都要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实施办法。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财政部门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所需经费。
四、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
各地各部门要从依法行政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关心并重视审计事业的发展,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关键时候要为审计撑腰,为审计排忧解难,保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随着审计职能的强化和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要充分考虑到审计工作的特殊性,确保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人员编制和经费的落实。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大力支持和配合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强审计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大审计的社会影响,使全社会都能关心、理解和支持审计工作,形成促进审计事业快速发展的合力。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快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提升审计质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努力为全市经济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障,为我市改革与发展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二○○四年四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