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股票P2P都叫苦,票据理财如何脱颖而出?
10%年化收益率+银行刚兑,哪种理财产品如此任性?
股市涨跌变幻莫测,股民被迫去证监会门口的熊和猴身上找“天意”;基金、期货也没好到哪里去;私募门槛高,卡死大多数人;P2P网贷原始地貌坑坑洼洼,理财大势似乎不妙。相关阅读
值此各行各业哭穷之时,如若一款理财产品既能提供接近10%的年化收益率,又能祭出银行靠山并吆喝“零风险”,无异于鱼和熊掌一手抓一个,自然会引起游资的高度注意。
这种神奇的理财产品,叫做互联网票据理财。
它不是理财团队里的新面孔,甚至可以说已经走过了曾经的巅峰期——年化收益率频频冲10%的2014年。然而今时今日,在投资大势不佳的环境下,它再度备受瞩目并被寄予厚望。
那么,票据理财究竟具备哪些足以傲视股票、基金、期货、私募、网贷的独特优势,又有何短板?
票据理财是什么?生财原理有点眼熟
票据分为汇票、本票、支票;其中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商业汇票又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所谓银行承兑汇票,是企业去银行开出票来,无论是谁,只要拿了这张票,就可以去银行要钱。
所谓商业承兑汇票,是商业公司自己开了一张票,无论是谁,只要拿了这张票,就可以去公司要钱。
显然,银行承兑汇票比商业承兑汇票更可靠。票据理财中的“票据”基本是指商业汇票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因此票据理财又称“银票理财”。
目前,涉足票据理财的平台大致有三类:
1、大型互联网平台,如阿里“招财宝”、京东“小银票”等。
2、银行系平台,如陆金所“安盈票据”、开鑫贷“银鑫汇”等。
3、垂直、专业的票据理财平台,如“票据宝”、“金票通”等。
要解释票据理财的生财原理,首先要解释这个词:贴现。
提前拿一张未到期的银票去银行换钱,换到的钱比到期后本应换到的少,这种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就叫做贴现。贴现的利率是市场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但最高不能超过现行的贷款利率。
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利率动辄超过6%、7%,并不比银行票据贴现划算,为何还是有不少企业青睐?原因就在于银行贴现手续繁琐,互联网比银行快,比银行简单。
简要说明一下互联网票据的盈利模式:企业拿着一张一年后到期的100万元汇票找到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与平台商定6%的贴现利率——这意味着100万元的汇票只能从平台换来94万元。平台随即在网上发布一个一年期、年化收益率5%的理财产品,筹到94万后交给企业,企业在一年后需要归还100万元,其中多出的6万元,5万是投资者的收益,1万是平台的收益。
这种模式是不是很熟悉?的确,有一个与之非常类似的理财产品叫做P2P。但P2P风险高,为什么票据理财却敢号称“零风险”?
因为这种“P2P”,是有汇票做抵押或质押的。假如一年后企业不肯还钱,平台就能拿着这张汇票直接问银行要钱。银行兜底,自然有底。
票据理财盛极一时,为何没能接余额宝的班?
银行票据门槛高、贴现难,成全了手续便捷、1元起投的互联网票据平台。2014年,京东“小银票”预期年化收益5.8%-7%;新浪“微财富”年化收益7%,又通过补贴拉高至9.8%。高收益与低风险兼具,票据理财紧俏抢手,无怪在余额宝颓势初显之际,不少人认定它将取而代之。
两年过去,这被证明只是美好愿景。虽然时至今日余额宝困守2%-3%而票据理财仍有5%-7%的年化收益率,但与前者相比,票据理财仍然小众。
票据理财不是神话,它有着自身的痼疾:
1、瑕疵票、克隆票真伪难辨。票据本身是伪造的自不必说,由于多次贴现,操作存在瑕疵,造成签章出框、没有盖骑缝章等状况的,银行可以不兑付或延迟兑付,延迟兑付也会造成利息损失。
2、企业圈乱,平台不懂。多家企业辗转贴现,低买高卖,其中只要一环出错,则票据将被冻结。不少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为了简化操作,节省成本,不要求企业上交票据,而只要求上传汇票的扫描件。这样不仅难以鉴别真伪,企业更有可能一票多用,多次抵押,多次融资,后患无穷。
3、违约延迟兑付,年化利率骤减。票据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普遍不长,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但许多票据理财产品从发售到开始计息,从产品到期到付款,时间长达3到7天。如果投资一笔30天的名义年化收益7%的票据理财产品,延迟了5天,一算吓一跳,实际的年化收益就只有6%了。
4、补贴赚吆喝,高息难持续。对于票据理财而言,5%-7%的年化收益率比较合理,但如果想要给出具有竞争力的数字有时则需要平台自己掏出真金白银做补贴。譬如新浪微财富9.8%的年化收益中,1.8%来源于票据宝平台的补贴,1.0%来源于新浪微财富的补贴,实际项目的收益率是7%。
5、票据平台存在信用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平台老板跑路也不稀奇,这一点可参照隔壁P2P。
6、最惊悚的是,如果汇票尚未到期,企业或是银行先行破产,汇票即刻贬为废纸一张。
茫茫理财产品之海中,票据理财如何差异化定位自己?
从巅峰期走向平静的过程中,农行票据案、中信票据案、天津银行票据案,无疑都给了票据理财一记重拳,也敲了一声警钟:相比于股票、基金、网贷等其他各种理财产品,票据理财无疑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短板。
与传统银行理财相比,票据理财在收益上险胜,却在安全性上有所不及;与网贷相比,票据理财风险低,但收益不具有竞争力,与股票相比同理;与私募基金相比,票据理财门槛非常接地气,但也因而本金差距大而在收益上对其望尘莫及;与国债相比,银行理财周期短且收益偏高,但显然不如国债的安全性高。与“宝宝”类货币基金相比,票据理财的收益终于扬眉吐气,但规模小,偏紧俏,受众有限。
在茫茫理财产品之海中,票据理财与银行理财有着太多的趋同,似乎并没有脱颖而出的杀手锏。或许,唯有精准做好差异化定位,摆脱面目模糊的“四不像”窘状,方能卷土重来,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