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新品种属于专利吗
植物新品种,作为人类智力劳动成果,在农业增产、增效和品质改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共培育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使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更换了4-6次。对植物新品种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人类文明的标志。要推动农作物育种不断创新,关键是要为其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创造一个保护育种成果并维护种子贸易公平竞争的外部法律、政策环境。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4月23日我国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的命名的植物新品种。完成育种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授权的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即植物新品种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许可,不得以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
(一)制定与《条例》配套的规章制度,保证以法行政
自《条例》发布以来,农业部先后制定了《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复审规定》等规章;在1999年发布了第一批新品种保护名录以后,2000年又发布了两批名录,使受保护的农业植物属和种达到23种,涉及大田植物、蔬菜、观赏植物和果树等四大类植物。水稻、玉米、大白菜、马铃薯、春兰、菊属、石竹属、唐菖蒲属、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普通小麦、大豆、甘蓝型油菜、花生、普通番茄、黄瓜、辣椒属、梨属、酸模属。即兰属、百合属、鹤望兰属和补血草属。同时还及时组织研制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测试技术标准。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条例》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为《条例》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条例》实施,农业部先后组建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农业部植物新品种繁殖材料保藏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分中心。这些机构的建立为《条例》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了加强品种权行政执法工作,2000年4月,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工作会议,部署了近期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就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尽快落实职能、落实机构、落实人员,为查处品种权案件提供组织保障。2000年9月,吉林省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中国首例品种权侵权纠纷案。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赔付了原告赔偿金。至2000年12月31日,人民法院共处理品种权纠纷案2个。
(三)品种权审批工作全面展开
2000年,农业部受理国内品种权申请111件。农业部共受理国内外品种权申请共227件,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花卉和牧草,其中,玉米157件,水稻32件;授予品种权39件。
围绕已经公布或即将公布的品种保护名录,农业部组织专家对38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和测试标准开展了研制工作。
(四)积极开展《条例》的宣传培训,扩大《条例》的影响
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植物新品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和掌握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农业部多次举办植物新品种保护培训班;组织编写出版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基础知识》;创办了《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宣传和促进《条例》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到2000年底,通过培训,有65人取得了品种权代理人资格。90%的申请案由代理人代理申请。
(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