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上斗殴践踏国际航空法
9月5日,瑞士航空公司对外透露,目前还在进一步讨论是否要起诉两名中国肇事旅客,由于两名中国旅客打架造成的返航损失,瑞航表示无法提供具体数字。但可以明确的是此次返航航空公司损失会比较大,其中飞机油料的损失最大。
根据国际民航有关条约,耽误行程的其他乘客可以要求航空公司作出补偿。最终,航空公司的所有损失可以向肇事者索赔。
机上打架后果严重
据瑞士当地媒体报道,9月2日下午1时10分起飞的空客A340内共有乘客200名。下午5时,空乘人员发放晚餐时,一名57岁的中国男乘客突然朝前座乘客发火。目击者斯普林格女士称,在第33排座位的29岁中国男乘客调整了自己的座椅靠背后,这名57岁的乘客认为用餐受到干扰,而前排乘客对其吼叫未予回应,于是出手击打对方头部,“很快,年轻乘客跳起来推对方的胸部,二人厮打起来,倒在地上”。
后来由一名强壮的男士将二人劝阻开。机舱医生为年轻的男乘客包扎手部后,将其安排至舱内最后一排座位。
报道称,下午5时39分,冲突仍旧持续,二人产生肢体冲突时,飞机抵达莫斯科上空。因为当时是在俄罗斯上空,机长担心打斗场面继续恶化会威胁到飞行安全,又因为迫降俄罗斯可能导致机上乘客入境签证比较麻烦,所以他决定返航苏黎世。于当晚9时24分抵达苏黎世,这两名乘客被移交当地警方人员。
苏黎世警方发言人维尔纳•邵布随后证实,酒精致57岁的男子作出这样的行为,“直至3日上午,他仍未有合作的态度”。
事后,瑞士航空公司发表声明称,保障安全是机组人员第一时间的考虑,并对此事件给旅客们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返航后,为满足旅客需求、提供舒适环境,公司为其他旅客安排了住宿,并预订9月3日的机票。而飞机上其他乘客已被航空公司安置于当地旅馆中。
飞行了6小时还要返航,其他乘客不仅情绪上不能接受,还可能要遭受实际的经济损失。在陆地上打架司空见惯,顶多伤害的也就是双方当事人,但是在飞机上打架,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高空飞行,有“人多、空间小”的特殊性,任何不当的行为都极易诱发更大规模的冲突从而影响到客舱安全。在飞机上那么狭窄、特殊的地方打架,有可能把飞机上的设备打坏,或者伤害到其他人。
在飞机上打架,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旅客恐慌前后移动,从而导致飞机的配载不平衡,使飞行员难以控制飞机。由于旅客大面积移动造成了不少空难事故。
飞机在天上,由于打架很容易使飞机上的应急设备被放下来,灭火瓶被打开,或者把应急床充上气,这样威胁到了航空器自身的安全,也威胁了航班旅客的安全。这个时候就应该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住局面,并在就近机场落地,然后由警方去处理。
9月4日,瑞士苏黎世州检察官达妮埃拉•冯•卡埃内尔表示,因在瑞士国际航空公司航班上斗殴导致返航的两名中国乘客已于9月3日下午获释,其中一名57岁的中国乘客因危害公共交通被处以按日支付的罚金,天数为90天,但她拒绝透露具体金额。她说,这项罪名在瑞士是刑事罪。
机上非法行为隐患多
除了在飞机上不能打架,许多在陆地上司空见惯的事情同样被禁止,因为这些行为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严重的会引发空难事故。辱骂和殴打机组成员和地面工作人员、不系安全带、空中使用手机并打电话、损坏和盗取飞机上的应急和急救设备、在洗手间吸烟、醉酒乘机等等。这些行为在飞机上来做,都可能成为安全飞行的隐患。
去年,中国民航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旅客行李中锂电池安全航空运输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在乘坐民航飞机时,个人自用的内含锂或锂离子电池芯或电池的电子消费品设备及备用电池可与行李一起携带登机,但锂电池的锂含量不得超过2克,锂离子电池的额定能量值不得超过100Wh(瓦特小时)。
这项规定可能一般旅客难以理解,但是在航空专业人士看来,非常正常,因为锂是极不稳定的金属,锂电池在摩擦或者碰撞中很容易产生火花。一旦出现燃烧情况,只有在它消耗完后,燃烧才能够熄灭。如果将锂电池直接放入行李中托运,行李在狭小的货舱空间中容易受到挤压或碰撞等,很容易自燃,增加了航行的危险。国内外民航曾出现过类似锂电池起火的案例。
在飞机上玩手机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大,数字网手机只要在打开状态下,从外地进入机场通信网时,手机会自动进行登记,即手机收到本地网的信号达到一定程度时,手机会自动全功率发射信号,有可能造成对机载导航设备正常工作的有害干扰。手机发出去的信号一旦干扰了飞机和塔台联系的信号,就有可能是又一个空难的开始。
而在飞机上拒绝系好安全带,则更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很多旅客都觉得其实飞机颠簸没有什么,不必担心,固定自己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要是飞机遇到不好的天气,急速下降几百米,没系安全带可就惨了,真的会成为空中飞人,被颠簸甩到了天花板上,又重重地跌落到地板上,盆骨粉碎性骨折,终生瘫痪。不是脑震荡,头上也得起个大包。
旅客偷走和损坏飞机上的应急设备也绝不是小事,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很可能就会危及到旅客自己和以后乘机旅客的安全,如水上迫降后,少一套救生衣就会多死一条生命。
此外,在飞机上吸烟也会带来安全隐患,一些空难悲剧与乘客在飞机上吸烟有直接的关系;而辱骂和殴打机组成员则是更恶劣的行为,轻则造成机组成员失能,迫使航班不能正常起飞,重则干扰飞行安全,造成安全隐患,触犯民航法律,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国际立法打击飞机上非法行为
伴随国际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形形色色危害航空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如影相随、层出不穷。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国际暴力犯罪急剧增加,严重地影响民用航空安全。
1970年6月,国际民航组织大会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决议之一是要求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现有或新的附件中,特别为处理非法干扰问题制定规定,尤其是对航空器的非法劫持。
为了制止打击飞机上的非法行为,国际民航组织制定了四个相关条约,这些条约被称为国际航空安保条约,又称为国际航空刑法。
第一个条约是1963年在东京签订的《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简称为《东京公约》。该公约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国际民用航空器上犯罪的刑事管辖权问题,避免产生刑事管辖权的漏洞或空白。为此,公约从立法管辖和司法管辖两方面对航空器上的犯罪进行了规定。
第二个是1970年在海牙举行的外交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制止劫持航空器的公约》,简称为《海牙公约》,专门针对劫持航空器的犯罪行为制定的一个新的国际公约,并规定了具体的惩罚规则。
第三个是1971年在蒙特利尔举行的外交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简称为《蒙特利尔公约》,将一些危害国际民用航空的严重犯罪行为规定进去,以此作为处理此类犯罪的国际刑法依据。
第四个是1989年8月6日生效的《制止在为国际民用航空服务的机场上的非法暴力行为的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公约补充议定书》)。该公约将犯罪分子危害机场安全的犯罪行为包括进去。将危害国际民用航空机场安全的暴力行为宣布为一种国际犯罪。
这些公约在形式上相互独立,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作为民航领域制止危害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国际条约,国际航空保安公约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成为打击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犯罪行为比较有效的法律文件。
如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第一条规定,任何人如果非法和故意从事下述行为,即是犯有罪行: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人从事暴力行为,如该行为将会危及该航空器的安全。
当今国际社会对危害航空安全犯罪的追究主要采取间接执行模式,即由缔约国通过其国内法的方式来实施国际航空保安公约。因而,把国际公约的内容渗透到国内法中,在国内法中对危害国际航空罪加以明确、具体的规定,在国际公约和惩治危害国际航空罪之间架设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