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政处罚中公正、公平原则的理解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这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最基本的原则,在执法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关系到行政处罚是否准确并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关键,在执法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确定行政相对人是否构成违法并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首要原则。任何违法嫌疑,在未收集到客观、真实的证据,形成有法律效力的证据链条前,都不能将违法嫌疑转变为违法事实而对其实施行政处罚。需要把握的是,在案件调查中,要避免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性,先设立违法嫌疑人的违法性质和应当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处罚幅度,然后围绕这一定向思维收集证据和材料,这样往往使案件调查误入歧途,对新发生的,对其他有突破性的情况视而不见,造成错案,正确的做法是既有坚定目标又无主观偏见,依法、公正收集证据,然后依法处理。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确定给予行政处罚的幅度和怎样运用自由裁量权。事实应当包括数量、规模、违法行为涉及的范围;性质是违法行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情节考究行政相对人的主客观行为,作为衡量自由裁量权的参考依据;简言之,事实是依法定量的依据,性质是依法定性的依据,情节是依法裁量的依据。三者的集合决定社会危害程度,社会危害程度直接决定行政处罚的轻重。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办案人员应当在法律规定的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内,充分利用上述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同类案例比较等方法,客观准确地行使自由裁量权,达到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行政处罚的裁量必须遵循客观性而避免主观性,那种认为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由办案人员任意决定罚种和幅度的观点不但是错误的而且也是违法的。
三、同性质案件差异比较,体现行政处罚公正原则。在同一性质的案件中,正确地根据案件所查明的事实,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的差异,在行政处罚的裁量幅度上体现差异。在同一性质的违法案件中,有事实、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的差异,而行政处罚时又无差异和差异过当都是违背行政处罚的公正原则的。
行政处罚严格遵循公正、公开原则,是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是廉洁执法、预防职务犯罪,避免滥施行政和行政机关应对行政诉讼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