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天价艺术家今名列“流拍榜”,春拍乱象让人困惑
中国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之一的张晓刚,日前不幸成了一份权威的《2008春拍流拍榜》的主角。可就在张晓刚有点郁闷的时候,他的朋友岳敏君却以一幅拍得5408万港元的《轰轰》继续向个人身价的顶峰攀登。业内人士认为,名家流拍与登顶的并存,是拍卖市场出现拐点的征兆。
【乱象】流拍与登顶并存
张晓刚和岳敏君是公认的“当代艺术F4”成员(另两位是方力钧和王广义),这不仅因为他们画风相似,而且身价也势均力敌。但在今年春拍,这种多年的均势显然被打破了。在这份《2008春拍流拍榜》上,张晓刚的《生生息息·明天将要来临》以700万-900万的估价,成为今年春拍估价第三高的流拍作品。同时,他以7件画作流拍的纪录,位列春拍流拍最多的艺术家之一。相比之下,岳敏君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榜单上。
与去年齐头并进的情况不同,今年春拍的方寸有点乱了。除了张晓刚和岳敏君,就在5月佳士得春拍上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No.6》以7635.75万港元打破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时,苏富比的亚洲艺术拍卖专场的成拍总额却只有去年一半,而且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流拍。同样是名家名作,一会儿流拍,一会儿登顶,今年春拍的乱象的确让人困惑。
【反思】艺术品拍卖拐点已现?
近日,上海美术馆“古典与唯美”展作品的收藏者西蒙先生来到上海,他当年以极低的价格拍得了莫奈等人的如今已是天价的作品,他告诉记者,当年他买这些画主要是因为喜欢,“只收不卖”。相比之下,赚钱现在是中国艺术品许多买家的第一要务。
有一家大画廊的老板,几个月前他刚拍得某名画家的一幅油画,但今年春拍他就已经拿定了脱手的主意,估价比买入价高了近1000万,但最终还是难逃流拍的命运。
“和房产业一样,现在的中国拍卖市场里聚集了大量投机分子,他们买画,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想靠这些画去赚钱。”昨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艺术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只为了赚钱,所以他们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热爱艺术,所以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逃得比谁都快,拐点也就来了。
在这位资深人士眼里,这个“危机”就是今年股票和楼市的不景气,此“危机”已经让许多有投资背景的艺术品买家损失惨重。“其实流拍和登顶并不矛盾——买家没钱砸了,所以就会流拍,他们才不管这画到底好不好;因为流拍多了,拍卖行愈加要进行炒作,玩所谓‘登顶’的游戏。”
【揭露】有“潜规则”,注定不长久
这位资深人士所说的拍卖行的“游戏”,著名艺术评价朱其两个月前曾以“天价表演”的名词总结过。当时艺术家刘小刚的《温床No.1》在春拍中以5100万元被人买下,朱其认为这是一场典型的“天价表演”:“明显是在‘假拍’,这个作品一出场就以3800万高价起拍,但是竞争并不激烈,9次叫价就有人通过电话出价5100万。”
按照朱其的说法,当今拍卖中许多“潜规则”,比如拍卖行一般会找某个在艺术圈有一定知名度且市场价在10万左右的画家,跟他签一个3年协议,每张画以30万到50万左右收购。一年后就在拍卖会上炒作,每张30万收购的画,卖价标到100多万,两年后再标到500万甚至一千万一张。没人买就安排“自己人”混在真买家中,“假拍”下来。专家认为,“潜规则”不除,拍卖火爆的场景就注定不会长久。
●业内展望
“80后”艺术家成新希望?
就在名家春拍市场一片混乱时,一批“80后”画家却出人意料地表现不俗。生于1981年的四川美院毕业生高瑀的一幅《打虎》在今年瀚海春拍上以110万元落槌,让他的很多老师兼画家瞠目结舌。四川美院院长罗中立的儿子罗丹,最近也很活跃,他的油画《北京一夜》去年在嘉德秋拍上也得到了28.6万元的不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