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
(一)审计重要性的内涵
《国际审计准则一审计重要性》指出:“重要性指的是如果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就具备重要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一审计重要性》第2条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做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
审计重要性实质上是从报表不可以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程度提出的对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的要求,高质量的会计报表不应该存在会影响使用者决策的错报或漏报。会计工作提供会计信息,审计工作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即对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漏报是否超过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予以证实。所以审计重要性应该以会计重要性为基础。
(二)审计重要性层次
(1)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在某些情况下,金额相对较少的错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比如,一项支付并不重大,但是由于该行为违法或没有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可能导致一项重大的或有负债、重大的资产损失或者收入损失,那么该事项就应该被认为是重大的。
(2)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在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用余额大小来判断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数量指标,反映出重要性的数量特征。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三种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实际重要性水平、修正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开始时,就必须对重大错报的规模和性质做出一个判断,包括制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这就是计划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为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对实际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实际重要性水平是指会计报表中客观存在的、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水平,具有客观性和不可确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