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1、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方面
(1)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
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法律内部审计法规级次明显偏低,可操作性不强。明显存在滞后现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或不配套。内部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得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正确性,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
(2)内部审计机构不够独立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把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中,有的则与纪检、监察机构合在一起,不能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这种模式下的内审机构,难以跨越环境的障碍,很难正常开展工作。
(3)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完善
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一些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尚未建立科学、完备的自身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评价体系,对内部审计项目从程序到实践还缺乏具体详细的监督管理、评价措施,缺乏监督机制,部分审计机构至今审计工作底稿仍然不完整、缺少对事前计划、报告期审计复核等等,使得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4)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不对称。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过程,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管理不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及时发现、纠正自身经营活动中的错弊;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社会经济环境及会计工作特点,致使会计信息资料失真较严重。另外,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和审计内容的拓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层次有所增加,经济交易事项日趋复杂,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2、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观方面
(1)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专业的专门人才。
(2)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薄弱
审计程序不规范的影响。内部审计程序性很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人严格依据程序开展业务,审计取证随意性大,遗漏一些重要的审计内容,未能收集到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或者未能觉察重大的错弊所为,使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导致审计风险。审计方法不规范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方法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绝大多数审计人员偏好用经验判断法和详查法,而较少用到统计抽样法。往往只能依据工作经验或随机抽取某个时间段的资料进行抽样检查,如果专业判断能力不强或样本数量和样本选择不当,都有可能使得检查的事实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甚至还会出现重大会计事项的遗漏,使审计结果严重偏离实际情况,出现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