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便利化:上海差距在哪里?
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是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已明确的战略目标。以贸易为基础,带动经济、金融和航运发展,已经被纽约、伦敦等世界级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历史证明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国际贸易中心的最终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贸易便利化。因此,努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扫除障碍,必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自由交易是核心
贸易便利化是什么?根据权威解释,作为国际贸易用语,贸易便利化的基本精神指的是简化和协调贸易程序,加速要素跨境流通。贸易便利化涉及货运、通关、结算等各个环节,由于贸易牵涉各个方面的参与者,使得整个贸易过程和程序非常复杂。因此,消除跨境流通障碍,改善贸易环境,降低贸易成本,建立高效的贸易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迫切愿望。
日前在沪举行的中国工博会发展论坛贸易便利化论坛上,市政协副主席、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在作主旨演讲时认为,对于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来说,讨论贸易便利化是极为重要的。其实我们讲市场经济,不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其他市场经济,其核心是自由交易,离开自由交易就谈不上市场经济。
交易的自由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自由交易的权利,通过市场经济条件下面的产权制度获得,即你有一个明确的财产权利,你就获得了自由交易的权利。另一层含义是在自由交易权利确定前提下的自由交易的肯定性,这就是贸易便利化。
王新奎认为,我们讨论贸易便利化问题,区分交易自由的权利与自由交易的可能性这条界线是极为重要的。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如果用经验观察就可发现,凡是一个自由交易的行业,这个行业就是有效率的;而凡是交易权利受到限制的,比如说你愿意交易但不让你交易,你不愿意交易的强迫你交易,一般而言,其效率是很低的。大家可以发现,社会上效率比较低的行业如医疗行业,因为自由交易不充分,因此是低效率的。病人就医实际上是一个交易过程,这个交易过程在很多情况下,病人是被强迫交易,没有交易的自由,因此这个行业是低效率的。
事实已经证明,建立一个自由的交易制度,对发展市场经济至关重要,但这种自由交易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必须以贸易便利化作为保证。
中国排名第48位
据上海外贸学院国际经贸研究所所长沈玉良介绍,今年10月刚刚由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0年全球贸易便利报告披露,今年世界贸易便利指数排名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丹麦,其贸易便利指数分别为6.06分、5.7分和5.41分;中国排在第48位,贸易便利指数为4.32分。沈玉良认为,对比排名靠前的独立经济体,中国要推进贸易便利化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肯定是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做这件事。上海虽然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与排名靠前的发达经济体相比,排除推行贸易便利化的障碍,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
当下推动贸易便利化的障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王新奎认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多边贸易体制和双边FTI(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谁代替谁?他认为双边FTI不可能替代多边贸易体制。双边FTI效率很低,因为有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实际上80%的企业放弃利用双边FTI税收优惠。什么原因呢?因为你必须认定你的产品出自原产地,这是贸易便利化的最大损失。可见,由于原产地规则的存在,贸易便利化的巨大损失大于企业从贸易自由化当中得到的好处。贸易自由化的推行,提供了自由交易的可能性,但要让这种可能性变成实际,需要贸易便利化予以保证。也就是说,大门打开了,企业到底能不能进来,能否自由交易,不取决于大门开得有多大,而取决于门槛有多高。
商务部驻上海特派员储士家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对贸易政策、推动贸易便利化,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降低关税水平和开放市场、放低市场准入门槛这两个方面。但20世纪末开始,特别是经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后,各国对贸易便利化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简化不必要的程序、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发布贸易政策信息、降低贸易成本、缩短通关时间、提高贸易效率,已开始成为各国制订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推行贸易便利化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形的障碍和无形的障碍,依然“顽强”地阻碍着贸易的发展。王新奎举例说,过去近20年,全球经济自由化进程中,资本和货物包括服务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障碍明显减少,但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劳动的自由贸易这几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出现了资本自由化、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却把劳动甩在了后面。结果造成无论什么国家都碰到的一个尖锐问题,这一轮调整中被甩出来的劳动力怎么办?这个问题不仅美国存在,中国也存在。其实这个问题早就很严重,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
此外,贸易结算、通关,以及在服务贸易中碰到的新问题,如电子贸易、网上交易的通关问题,均已对推动贸易便利化造成了新的损害。现在一些人已经感觉到,通过电子交易平台从境外购买一件商品,可能就会遇到过去不曾有的通关和纳税等问题,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推动贸易便利化遇到的新障碍,亟待我们去清除。
如何向新加坡看齐
不久前,本市明确了上海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两个提高,两个加快”。即提高市场和贸易开放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市场准入程序,吸引中外贸易主体集聚;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要素通畅流动;加快建设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价格发现的引导作用;加快营造和优化国际一流水平的贸易发展环境,使上海成为交易机会多、综合成本低、市场秩序好、商贸人员满意度高的城市。
应当承认,上海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方面已经作了不少努力,贸易便利化水平在全国也是领先的。去年8月,市政府颁布并开始实施《上海市贸易便利化工作规程》,这在全国各省市中还是“首开记录”。《规程》制定了涉及服务管理、效率及成本等13项指标,对进出口货物贸易便利化程度进行评估。《规程》明确成立由市商务委、市发改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口岸办、市金融办、市工商局、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等10个部门组成的上海市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由市商务委具体牵头推进贸易便利化工作。储士家认为,上海多部门联手推进贸易便利化,确立了上海贸易便利化的指标框架,包括9个服务和管理指标,3个效率指标和1个成本指标,用来衡量贸易便利化是否达标,这是领先全国的。
但是,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贸易便利指数排名靠前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相比,上海还有不小的差距,追赶的空间还很大。这就需要有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商务委主任沙海林认为,下一阶段,上海应从四个方面努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贸易便利化工作合力,适时增加上海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二是加快浦东新区等相关试点工作,在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先行先试贸易便利化等重要改革措施,探索并完善保税与保税延展业务统一运作机制;三是吸引和鼓励营运中心、地区总部集聚;四是关注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业务,实时推进各项试点工作。
探索贸易便利化新路需要勇气和敢于打破传统的闯劲,而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只会贻误时机,以至于拖了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