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必须符合条件和范围

  [审判]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第二条规定,本通则所称贷款人系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营贷款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本案原告、第三人为了达到企业之间借贷目的,规避国家金融法规,所签订的《借款抵押担保合同》违反了《贷款通则》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执行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下称《联合通知》)第二条规定,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范围为借款合同、借用合同、无财产担保的租赁合同等。被告洛阳市公证处在办理原告与第三人马某签订的《借款抵押担保合同》的公证时,未尽到审查义务,超出《联合通知》规定的范围,为此作出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书》及《抵押登记证书》,依法不能成立。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四目之规定,2005年12月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书》和《抵押登记证书》。

  [评析]该案能否作为行政案件受理,公证处能否通过公证赋予借款抵押担保合同强制执行效力,是本案原、被告双方在诉讼中争执的焦点。笔者认为,该判决是正确的,理由是:

  一、本案应适用《公证暂行条例》而不适用公证法

  根据1982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公证暂行条例》,公证处是国家公证机关,其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行为,应是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证处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的公证行为不服,完全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同时,行政诉讼法以及《解释》中没有规定公证案件不予受理,特别是《解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扩大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对不属于法院行政诉讼受案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其间没有列举公证行为,所以,当事人对公证行为不服提起诉讼应属于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

  2006年3月1日起生效的公证法对公证机构的性质作出了新的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公证机构从性质上说不再属于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公证法的规定,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本案是在2005年12月作出判决的,公证法对本案没有溯及力。

  二、公证处办理强制执行公证业务不能超越法定公证范围,否则即是超越职权,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撤销

  公证机构办理公证时,赋予符合条件的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当事人可以据此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属于公证机构办理的“强制执行公证”。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于2000年9月下发的《联合通知》第一条规定: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债权文书具有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二)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债权文书有关给付内容无疑义;(三)债权文书中载明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依法强制执行的承诺。第二条规定: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范围为:(一)借款合同、借用合同、无财产担保的租赁合同;(二)赊欠货物的债权文书;(三)各种借据、欠单;(四)还款(物)协议;(五)以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学费、赔(补)偿金为内容的协议;(六)符合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条件的其他债权文书。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公证处只能对具备上述条件并在上述规定范围内的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而本案被告对原告与第三人订立的《借款抵押担保合同》进行公证,赋予其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显然既不符合《联合通知》规定的条件,又超出了《联合通知》规定的范围:首先,本案的债权债务设置有抵押担保,存在有两个法律关系,一个是主合同关系,一个是从合同关系,两者在履行期间、履行方式等方面有很多区别,应属于不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公证机关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会对法院的强制执行带来一定困难,担保人的权利也将受到影响。这种做法忽视了强制执行公证的根本要求,也损害了债务人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其次,从《联合通知》第二条规定的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范围来看,并不包括借款担保合同。所以,本案被告赋予本案争执合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超越了法定职权。

  依据公证法的规定,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法院经审查确有错误的,应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