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工程”何时休
卓刀泉立交,顶着炫目的光环——武汉最美立交。最美,源自与众不同。立交桥的“脸”普遍是黑色,而她是彩色。
然而,在使用不到2年后,她最引以为傲的“脸”,因不适应武汉的气候,要被换掉。“短暂”的美丽,让人叹息。
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此“短命工程”并不鲜见。
武汉白沙洲大桥的桥面,通车10年修补24次;东湖深处,投资6100万元翻修的落雁路,在通车不到1年后破烂不堪;投资5000余万元的光谷一路,通车不到两个月,路面就破损严重,不得不铲掉路面“动大手术”;武昌连接江夏的文化大道,通车不到1年,路中间就打围进行维修……
“短命工程”缘何频频出现?
在建设领域,有一条清晰的专业链条。政府确定要修建某项工程后,会成立或指定一家机构主持建设,即业主。业主做可行性研究,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敲定一家设计单位。此后,业主再招标选定施工、监理等单位。
工程的质量,因此有诸多环节制约。业主总负责,设计、施工、材料全程监管。具体施工过程中,业主请来监理,由监理在施工现场盯着施工方,监督施工全部环节和材料的使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长长的链条只要某一个环节出现“松口”,质量就难得保证。
在武汉市,大业主有城投、地产、地铁等融资管理平台,中小业主有光谷建设投资公司、各城区的投资公司等。在规模庞大的城市建设中,业主们往往一年要做许多项目,事多难免精力有限。武汉某大型业主,仅今年就承担152个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80亿元,其中有22个项目是武汉市重点工程。
在操作过程中,业主稍有疏忽考虑不周就可能留下隐患。武汉某设计院专家指出,有些工程一直在构想之中,但因资金等问题搁置。在某些特定因素推动下,工程决定快速上马,留给设计者考虑、细化方案的时间就会不足。第一道“关口”没守好,工程就容易出问题。
施工开始前,各方都会“招兵买马”。这一阶段,层层分包成为工程质量的最大“杀手”:工程的中标价是定死的,但分包的每一个层级都想赚钱,一层一层的分剥下来,施工时容易出现偷工减料。
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赶工期往往逼迫施工方改变工序,极易导致工程质量缩水。其中,混凝土与沥青的摊铺时序常被诟病。某重点工程的一名技术负责人曾无奈地说,按照科学的正常工序,混凝土铺设完后,应该有28天的保养期,此后才能铺设沥青。但因工期太紧,不少工程都没有确保保养期。他坦言:“这样的工程通车后,路面极易破损,造成更大的浪费。”
监理和工程验收是工程质量的重要关口,但这些关口易流于形式,验收人员习惯用眼睛来看、凭感觉来判断,导致“最后一关”把守不严。
武汉交通专家胡润州说,他曾参与白沙洲大桥破损情况调查,了解到工程在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都有问题。此外,不少工程在最终验收时,验收并不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