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农村建筑市场亟待规范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改善住房条件,农村居民对新建房屋热情高涨,农村建筑市场日益火爆起来,这极大地促进了建设小康新村的步伐。然而农民建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设计,加上农村建筑队伍素质低、质量意识差、缺乏监管等原因,在建筑资质、施工设备、安全防范措施、从业人员技能、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农村建筑工程事故屡屡发生,农村建筑市场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无有效监管”的混乱状态,大部分农村建房没有一套规范而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运作程序。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的规范管理势在必行。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建筑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建房缺乏统一规划。由于农民建房基本是自筹自建,缺少科学的整体规划设计,随意建房现象严重,施工时无据可依,竣工后出现种种问题,导致房屋样式单一,设计不新颖,功能不齐全,布局凌乱;有的住宅没有卫生配套设施,绿化空地也谈不上,四周环境构不成小康住宅,既浪费土地资源,也影响村容村貌,为新农村建设埋下隐患。

  建房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在农村建筑市场,从事建房施工的农村施工队的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无证、无照、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的泥瓦匠,一般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普遍没有设计图纸,缺乏科学的检测方法,根本达不到施工的技术要求和条件,导致承建房屋质量没有保障;民房建设方和承建方一般只是口头协议,一旦发生纠纷,往往是互相指责,推卸各自责任;农村不少水泥预制生产小厂无任何资质证明和技术部门核发的质量标准而生产水泥预制件,致使生产的钢筋水泥制品质量低劣,部分农民群众为图价廉,用低劣的水泥制品“讲究”建房,从而引发安全隐患;许多农民新房建好后,未能及时拆掉的旧房,或被闲置,或被当作仓库、柴草房等,这些旧房缺少管理,风吹雨淋后,大多变为危房,成为危及群众生命安全的一大隐患;部分城郊群众受利益驱动,为套取拆迁补偿突击建设违法建筑,个别农村建筑队趁机承揽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施工安全保护设施、建筑材料极差,极易引发伤亡事故。

  政府部门缺乏对农村建房有效的监督管理。农村建筑队遍及各个乡镇,建筑队伍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工程质量,建筑管理行政部门对他们缺乏有效的监管;农村建筑市场混乱无序,劣质建筑材料鱼目混珠,施工中缺乏质量监督,完工后没有验收,一些施工队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违章施工,有的在建筑中随意加层,导致地基承受不起,出现房屋倒塌事故,因此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建筑质量及施工人员伤亡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农村建筑队存在着严重的偷漏税现象,有些建房主不能及时建筑施工费兑现,工人不能及时领到工资,同时也存在一些“包工头”恶意拖欠施工人员工资现象。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建筑市场的规范管理,消除农村建筑市场安全隐患,减少建房纠纷发生。因此,笔者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规划设计农村建房。建筑设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在完善镇村总体规划设计的同时,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制定农村建房管理办法,建立农村房地产开发和监督机构,对农村建房进行科学规划,依据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小康住宅十条标准》,结合各地农家实际,为农民设计出科学、合理、美观、实用的农家住宅设计图纸,引导农民住宅建设向科学、经济、实用的方向发展;加大对废旧宅基地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废旧宅基地的使用率和可耕种指数,使农村建房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举办建房培训班,为施工人员讲解建筑施工、安全、规划等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及安全意识,让农民住上放心房、安全房。

  加强农村建筑队伍的规范管理。将农村建筑队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对农村民房建筑采取工程质量监理制度,对目前已有的农村建筑施工队进行调查摸底,符合行业规范要求的,进行岗前建筑资质、法律知识、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建筑技能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合格达到标准的免费颁发从业资格证书,坚决制止无证上岗,并在规定时间进行年检,对复检不达标的取消建筑资质,以提高其建筑技能与安全防范意识,彻底消除质量隐患;设立农村建房专门管理机构,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农村清查旧房情况,对确已变为危房的旧房及时拆除;加大对从事违法建筑工程建设队伍的处罚打击力度,严格规范建筑队伍,工商部门要依法取缔不合格的“土建筑队”,对不具有资格的建筑工程队要坚决予以取缔,让违法建房者无建筑队伍可用,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违法建设的出现,从而保障农民住宅建设工程质量,造福千家万户。

  加强对农村建材市场的监督管理。强化质量监督,加强对农村建材市场的统一管理,对农村建房所需水泥、砖瓦、钢筋等建材质量实行严格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劣质建材流入市场,保障农户建房质量和居住安全;对农村建筑市场实行有效监管,改变农村建筑市场的无序状态,确保建材生产企业持证营业,做好质量跟踪,定期到砖厂、砂厂、彩瓦厂等建材企业对材料和生产环节进行质量检查,凡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一律禁止流入市场销售,彻底消除质量隐患,给农民群众一个良好的建设、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