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智能建筑减灾管理必要性

  9月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奇市(基督城)以西55公里处的达菲尔德。新西兰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处,是地震多发区域,当地近年来多次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这次地震发生之初定为里氏7.4级,后逐步降至里氏7.2级或7.1级。

  发生这么强烈的地震,所幸的是人员伤亡情况并不严重,只有两人重伤,数人轻伤。但是这种“幸运”绝非出于偶然,新西兰应对地震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新西兰隔震技术世界领先,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和采用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二是新西兰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三是新西兰政府重视防灾减灾教育。

  中国是泱泱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激增,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高楼大厦几乎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地震来袭时民众的生命如去何从。不仅仅是地震,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日益突出,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生命没有来轮回转世,在灾难来临之前唯有加强预防措施。智能建筑作为信息化、数字化城市的基础单位和设施,是城市减灾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对象。在智能建筑领域,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为智能建筑设计减灾管理系统成重要课题。

  高层、超高层建筑成新的致灾因素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飞速发展,已成为新的致灾因素和灾难隐患之一。高层、超高层建筑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城市形象的标志,但是超高层建筑会带来众多安全隐患。按有规定,高于24米的建筑属于高层建筑,高于100米的建筑属于超高层建筑。消防部门的云梯只有100米高,广州市公安消防局拥有“射程”最高的消防车为56米。一名身强力壮的消防员从第33层跑到第1层,用了35分钟。如果是一名身体素质一般的工作人员或老人、小孩,所需时间必定要翻倍。而火借风势,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到达第33层。所以当在高层建筑发生灾情时,民众生命安全难以保障。

  大型建筑人口众多,资源集中,当发生灾情时,还容易发生其他一连串衍生灾害,使灾难放大化。

  智能建筑作为城市数字化基本元素之一,几年来,我国修建了许多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这些工程的建设对于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行业形成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智能建筑不仅是一项建筑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智能建筑不能只求发挥建筑本身的功能效益,还要向城市的发展同步看齐,发挥智能建筑外延的作用,产生更多新的功能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智能建筑涌现,防灾减灾存缺陷

  随着数字化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智能建筑从最初的只存在于商业办公楼、酒店和学校等几个行业,到现在个存在于政府机关办公楼;商业办公楼;科教办公楼;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医院;数字化博物馆、会展中心;数字化体育场馆;酒店;机场;地铁;工厂;智能化小区及数字化社区等众多行业,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建筑面积从几万平方米,到十几万平方米,甚至更大。

  智能建筑不断涌现,而在防灾减灾方面却存在缺陷。

  一、防灾减灾内容设计不全面。大型建筑内灾害发生和表现有几种形式,一是雷击、地震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突然停电、停水;气体输送管道的破裂引起的有害气体的泄漏;传染病流行等。二是人为引起的火灾、盗窃;不法分子的破坏引起的停电、停水,有害气体的泄漏、爆炸等。三是混合型的事故灾害,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停电、停水、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等。目前智能建筑防灾减灾设计主要考虑火灾和盗窃破坏等内容,并且建立了相应的火灾报警系统和综合安防统。但是对于突发性灾害,就缺少技术防患和减灾安全管理,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二、防灾系统联动设计关系不明。在智能建筑中,当某一楼层发生火灾,又突然主动或被动切断电源。一方面为了防止失窃或火势蔓延,门禁系统控制门要求迅速关闭;另一方面为了现场人员要快速离开火灾现场,又要求门要迅速打开。但是由于系统联动设计考虑不周,或没有在集成系统中进行综合减灾管理设计,往往会影响急救放行和相关人员的急救处理,延误救灾的宝贵时间。没有减灾管理设计的智能建筑就不能与急救中心取得及时的联系,或大厦保安人员与物管人员没有准备等,都会延误了救护的实时性,造成更大的危害与损失。在目前的智能建筑集成,对其它的一些减灾管理设计考虑甚少。

  智能建筑设计减灾要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作用

  系统集成技术的支持,可以使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智能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有效结合。要使防灾减灾系统发挥综合防治效益,对一些没有建立防灾电子系统的灾害,如突然停水、停电、有害气体泄漏、设备故障衍生的突发的灾害等,实现人、机结合的综合减灾、防灾管理设计。除了结合建筑技术建立必需的电子技术系统外,还要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建立相关的管理应急处理措施,并实现与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作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体系中的一个结点,充分发挥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