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国内建筑短命之因

  近日,18层的辽宁省科技馆背负着126公斤炸药,被整体爆破。在从事爆破工作、戴着安全帽的毕国成眼里,相比那些楼脆脆、楼歪歪,1982年开工、1988年建成、拿过鲁班奖的辽宁省科技馆,实在是个楼坚强。它的钢筋含量是普通建筑的150%,剪力墙和钢筋密度之高远远超出预料。因此,原定的1200余个炸药孔被迫扩充到了1889个。这样的钢铁战士死在自己手上,连毕国成都很心疼。其实,辽宁省科技馆之死只是近年来,全国短命建筑死亡名单里墨迹未干的最新一行。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学者通常把国内建筑短命现象的原因归纳为四说:质量说、规划说、政绩说、暴利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柏乃认为政绩说更值得关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导董黎明承认,有时候,我们的规划本身患了近视,缺乏远见,但是说到底,更大的问题出在“政府想法太多上”。“美国,换个总统,还是美国,我们的城市,换个领导,就要变个样。”范柏乃说,其实,一些建筑就算已经过时、建筑功能发生改变,也完全可以不死,比如,原来的大学搬走后,可协商转让给中小学使用,有些空置的办公楼可改为商务楼或者廉租房。“政府却炸楼把地卖给了开发商”。专家感慨,现在城市大拆大建,政府只算经济账,不算文化账、历史账、人情账。如果全国能提高建筑40%的使用年限,以2006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为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约234.14亿元,使用年限增长20年共节约资金约4682.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