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女性农民工生存状态透视

  3月3日上午,太原火车站站前广场,来自临汾的陈某艳正在整理行李。元宵节刚过,她就和丈夫踏上了打工的行程。

  她们是极容易被忽视的一群,但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时时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

  她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有的在建筑工地上与男性农民工一样面对水泥、砂石、搅拌机,住简易工棚,吃水兑面,劳累时躺在砂石堆中打打盹;有的在饭店酒店从事卫生清扫工作,日工作8小时以上,月休息两三天、工资六七百元;有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被迫返乡,但她们已不懂田间劳作,仍向往早已熟悉的都市生活……她们,就是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女性农民工,也叫进城务工女性。

  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截至去年9月底,我省有女性农民工115.2万,占农民工总数的29.7%。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她们已成为一个日益壮大的群体,她们的权益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她们既需要法律制度的维护和保障,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三八”节临近,让我们把目光对准她们。

  A薪酬尚勉强保险难着落

  案例一:虎年正月十五刚过,临县兔坂镇的王某香就来太原找表妹,表妹在一家酒店做清洁工,知道王某香有打工意向,正好酒店招人,赶紧叫她来。

  餐厅经理介绍了工作及薪资情况:打扫约20平方米的两个卫生间,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2时、下午5时至晚上9时上班,管饭,每月休息3天,工资600元,奖金随酒店效益浮动,保险没有。表妹告诉她,如果兼职清洗小餐具,还能挣300元,每月加上奖金也就是千元左右。王某香留了下来。

  王某香是女性农民工的普通一员。当前,女性农民工和男性农民工一样,已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然而,她们普遍文化素质偏低,鲜有专业技能,多为体力劳动者,主要集中在餐饮、家政等技能偏低的行业,而且,她们工作时间长,收入偏低。

  据相关部门调查,我省农民工工作时间符合国家法定8小时工时制标准的仅占约1/4,大多数农民工都没有休息日,加班而没有报酬的情况普遍存在。记者走访了解到,众多的女性农民工虽然干着和男人一样的苦活、累活、脏活,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卫生条件却都比较差。

  省人大代表、省妇联李主席前不久在省“两会”提交建议称:我省女性农民工“四险”(即: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问题未得到落实,女性农民工“三期”(即:孕期、产期、育期)得不到有效保护问题普遍存在。到目前为止,女性农民工的生育险一直未能兑现。大部分女性农民工没有生育保险待遇,一旦结婚生子就得自动选择离开,且没有任何经济补偿,其特殊劳动保护被侵犯的现象比较普遍。

  针对危害女性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妇联、省总工会等相关部门陆续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进行了系列维权活动,但由于女性农民工自身素质限定了其职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我不雇你,可以雇别人”的“可替代性”。在这种条件下,维护合法权益时,她们担心饭碗不保,多数不敢向雇主提出办理社保等要求,也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B创富心劲足思亲受煎熬

  案例二:虎年正月十四,在太原市二营盘菜市场卖菜的刘某华就从河南新乡老家返回来了。过了十五,就该正常营业了,买菜人少时,刘某华就坐在三轮车上发呆,想孩子。

  临近摊主都知道,刘某华最喜欢小孩,还喜欢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孩子有多胖多乖、打电话喊“妈妈”有多甜。刘某华说的孩子是老三,老大、老二都跟着她在太原上学,实在没有精力照顾第三个了,老三自生下就被留在老家。两年没回去,刘某华每天睡觉都梦见孩子。过年回家,刘某华兴奋地好几天都没睡着,又要离开时,她偷偷哭了好几回。

  在我省就业的女性农民工以青壮年和已婚妇女居多,她们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本人则是家庭脱贫的主要力量。与男性农民工相比,思念亲人特别是孩子,让远离家乡的女性农民工备受煎熬,好多人一提起“留守”的孩子马上沉默,有人甚至抑郁成病。有的则在进城后与丈夫缺乏交流,导致婚姻“土崩瓦解”。不少心理专家指出,农民工特别是女性农民工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许多困难,比如环境不适应、工作无着落、想家、想孩子等等,焦虑、紧张、孤独、无奈等不良情绪长期郁结在心头,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问题。然而,在基本生存条件尚未完全解决的前提下,心理帮扶对她们而言,显得有些奢侈。

  C岗位流动大难觅另一半

  案例三:尧都区土门镇的段某磊和堂姐10年前就去深圳打工了,那个时候,周围的人对打工还没有什么概念。她俩先在超市当收银员,后来,高中毕业的堂姐跳槽当了收入较高的文员,段某磊只有初中文化,文员做不来,就做了计件工,再后来,堂姐和一个大她15岁的本地人结了婚,段某磊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

  虎年春节,段某磊回到老家,亲朋好友张罗着给她介绍对象,她却没有心情,她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也与过去的朋友有了隔膜,留在本地怎么办,干农活?不会。创业做生意?没本钱。最重要的是,10年的现代都市生活给她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不管最后能不能留在深圳,现在,她一定要回去。

  女性农民工通过劳动改造着城市,同时也被城市改变着。她们为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社会地位却不能与其贡献相对称,许多人像浮萍一样漂泊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地为城市发展做着贡献。她们在城市打拼,面对着各种新鲜事物,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城市,她们想留下,却没安身之地。记者随机采访了7位女性农民工,她们都有在城市安家扎根的愿望,但收入有限,难以承担各种高额费用,更别说拥有近乎“天价”的房子,她们常年生活在城市,却是城市里的“农村人”。

  特别是80后女性农民工,虽然身份是农民,但她们追求独立、自立的意识不比城市女性差,她们处于求新求异、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年龄,很多人抱着长见识、多挣钱或将来有发展的念头而选择进城务工。城市的繁华、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对她们有着强烈的诱惑力。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女性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失业、减薪的冲击比男性更大,她们是最先失去工作和最后找到工作的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约有30万农民工返乡,其中,大量年轻的女性农民工都是从学校出来后就直接外出打工,基本上都没有农业生产经验,也无心承担土地上的耕作。而且,这些人正处于婚恋的黄金时期,常年的漂泊,不断地流动,交往空间的狭窄以及过大的生存压力几乎使她们对婚姻绝望。

  李某娥认为,当前形势下,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显得尤为紧迫。她建议,针对性别差异和务工特点,从健全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保护、营造公平安全的就业环境等方面入手,制定女性农民工生存发展的保护措施,以降低妇女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的风险;开发含工伤、失业、医疗、养老、生育等功能的通用保险卡,在省内统一收缴支付,简化参保、退保、转保办理手续以及待遇审批手续;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积极解决农民工“住房难”、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针对女性特征,开设适合女性农民工的各类培训,从妇女权益保障、“四自”精神、卫生健康、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开展培训,提升广大妇女综合素质,促进其尽快与城市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