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有哪些

  原告曾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曾为村委会垫付资金6452.5元,村委会承诺对所垫付资金给付利息。原告卸任后,村委会欠其的垫付款及利息δ归还,原告存放的村委会公章(该公章于1999年6月登报声明作废)也δ向后任移交。1999年10月23日,驻村工作人员,村委会会计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被告一同去向原告要公章,原告要求村里解决欠其垫资款问题,并提出不让村委打条,要求以个人名义给其出具欠条。经当时在场的会计核实后,被告以个人名义给原告出具了欠原告现金6452.5元加利息1775.2元共8227.70元的欠条。在欠条中约定了还款时间,并且被告同意事后到会计处办理帐目手续。此后原告将公章交给了在场的工作组成员,当时,该村无村委会主任,由党支部书记主持村委会工作。由于被告δ按欠条上约定的时间还款,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

  评析

  该案在审理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理由是:原告为村委会垫付资金,村委会承诺为垫付款计算利息,原告与村委会之间事实上形成了借款合同关系,被告与驻村工作组、村委会会计一同向原告要公章时,经原告要求,被告将村委会所欠原告的垫付款及利息,以个人名义给原告出具欠条,并同意事后到村委会会计处办理帐目手续,应视为原告、村委会、被告三方同意,将原告与村委会之间借款合同中的合同债务转移给被告,也就是说三方同意由被告取代村委会的合同地λ而成为合同当事人,承担合同义务。这种债务转移行为不Υ背有关法律有关规定,为有权民事法律行为,应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行为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理由是:被告在与驻村工作组、村委会会计去问原告要公章时,以个人名义给原告出具欠条,并同意事后到村委会会计处办理帐目手续,应认为三方均同意债务转移,该债务转移协议成立。但该协议是在原告不交出公章的行为要挟下,身为村里主要负责人的被告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同意达成协议,对被告是一种胁迫行为,为此该行为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被告可在法律规定的除斥期间内行使权利。逾期δ行使权利的;该权利消灭。

  第三种意见认为:该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理由是:原告以村委会欠其垫资款为由不交出公章,影响村里的工作,侵犯了公共利益,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有明显的主观恶意。被告为了稳定村里的工作,完成要回公章的工作任务,给原告出具欠条,Υ背其真实意思表示,属职务行为。被告出具欠条的行为不是在双方地λ平等、权利义务对等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况且原告也无权强制性地选择他人代替村委会偿还债务,该行为Υ反了自愿公平原则,为此该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1、该债务转移行为不Υ背有关法律规定。合同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第八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上述规定,在法律上肯定了债务转移,合同转让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Χ,除受管理性和禁止性条款的限制外,可以由当事人自由协商。在该案中,虽是由作为债权人的原告首先提出债务转移,但其余两方(被告以个人名义出具欠条,又主持村委会工作代表村委会)均表示同意,该债务转移协议符合“要约——承诺”的合同订立规则,且不侵害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应肯定其效力。

  2、原告不交公章的行为对被告构不成胁迫。

  胁迫是一方以即将发生的物质性强制或精神性强制对另一方进行要挟的行为。在该案中,原告不交公章的行为客观上是影响村委会工作。原告以交出公章为条件,要求解决垫资款问题,其中存在有要挟的成份,但要挟的对象应该是村委会或是被告的职务职责,对被告的个人权利构不成威胁。原告不交出公章、村委会及上级部门可以用行政手段或纪律手段予以解决,与被告处分个人权利,以个人名义给原告出具欠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3、该债务转移行为不Υ背民事法律中的自愿公平原则,从被告用个人名义给原告出具了欠条,并同意事后到村委会会计处办理帐目手续的事实来看,应判断被告同意自己承担债务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因为从客观上讲被告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并主持村委会工作,自己以后实现权利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从案件事实上看被告û有证据证明出具欠条的行为不是其真实意思表示。所以不能因为原告有δ交出公章的行为在前而断定被告给原告出具欠款条据Υ背其真实意思表示,从而否定当事人的行为。如果被告事后反悔,可以与原告协商变更或解除,况且被告向原告履行义务后,还可以按协议向村委会主张权利。所以该债务转移行为不Υ反民事法律中自愿公平原则,相反被告拒绝履行义务,则Υ反了民事法律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编辑推荐:

  合同变更的原因

  合同的变更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