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论产品制造缺陷的认定和证明

  国内法学理论界就产品责任法中的制造缺陷似乎达成一个共识,认为制造缺陷的判断比较容易。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目前国内对于制造缺陷的研究有失系统和深入。而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产品责任制度的美国,有关制造缺陷的认定标准以及证明方法随着产品责任法的发展经历了很大的变迁。最初判断制造缺陷的“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对于既定设计的背离”标准所取代,前者仅仅在缺陷食品案件中保留影响。此外,产品故障原则允许在缺乏产品缺陷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依据间接证据对产品缺陷进行推定,以摆脱“对于既定设计的背离”标准无从适用的困境。本文尝试对美国产品责任法中认定和证明制造缺陷的规则做较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对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美国产品贵任法中对干制造缺陷的认定和证明

  (一)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

  根据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对制造缺陷进行判断,所需要探询的是,产品的安全是否与一个合理的消费者所期待的安全相一致;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产品就是有缺陷的。[1]由于对合理的消费者期待提供保护是对缺陷产品的生产者施加严格责任的基本理由之一,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在产品责任案件中曾经一度得到广泛的应用,[2]但由于该标准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或者说不确定性而日渐受到法官和学者的批评和质疑。[3]目前,许多法院在绝大多数的制造缺陷案件中已经避开适用消费者的合理期待作为判定责任的标准。

  然而,在涉及缺陷食品的案件中,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仍然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该类案件中,法院最初采用“异物—自然物标准”来判断食品是否存在缺陷,例如,原告因食用被告餐馆供应的鸡肉派时吃进了一块鸡骨头导致咽喉受伤,法院认为,鸡肉中有骨头是很自然的,并非外来异物,消费者应自己小心,反之如果在可乐中出现碎玻璃片、烟头等杂物,则明显构成异物。[4]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法院开始对该标准适用于加工过的食品表示不满,认为该标准中固有的“买者自慎”的观念与现代产品责任法对消费者提供保护的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法院认为,对于缺陷食品而言,关键的问题不是判断一个物体对于食品来说在准备的过程中是自然物还是异物,而是消费者是否可以合理地预见到在这样的一种食品中发现这样的一种物质。因此在Betehia v。Cape Cod Corp一案中,面对消费者在食用猪肉馅饼时被其中的碎骨头崩裂牙齿的结果,审理案件的法官认为,判断食品是否存在缺陷,法院应考察的是消费者对生产者提供的食品的合理预期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属于食品的自然成分,什么属于异物,不能因为馅饼中偶尔会有碎骨头或者说碎骨头是做肉馅的自然产物,就认为普通消费者应该预见到馅饼中含有碎骨头的危险。毕竟对任何一个普通的消费者而言,馅饼这一概念意味着一种美味的食物,而不是一种会崩掉牙齿的危险品。[5]随着现代产品责任法的发展,“消费者的合理期待”逐渐取代“异物一自然物”的划分成为判定食品缺陷的标准,并且在《侵权法第三次重述—产品责任》中得到肯定。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虽然在其他情况下已不能作为充分的缺陷判断标准,但在缺陷食品案件中仍旧保持着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估消费者有权期待各色商业性食品加工达到何种品质的标准已经充分形成,法官和事实问题的审理者利用此项标准能够合理地解决产品侵权案件的归责问题。[6]

  (二)“对于既定设计的背离”标准

  1973年,James Henderson教授首次将产品的制造缺陷定义为“对生产者既定的设计标准的背离”。目前,对于既定设计的背离已经成为判断产品制造缺陷的主流标准。

  McKenzie v。S K Hand Tool Corp。一案可以为“对于既定设计的背离”标准在制造缺陷案件中的应用提供非常清晰的解释。该案中,当原告正在使用一个与吊环联结在一起的棘轮扳手时,扳手与吊环发生分离,导致他摔倒在地板上而受伤。在对扳手制造人提起的诉讼中,原告的专家证人做出如下说明,扳手与吊环之所以发生分离,是因为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制造缺陷:1。用来固定吊环的扳手手柄的凹槽的直径尺寸;2。吊环的坚固性。生产者的设计图包含了扳手每一个组件的尺寸规格,以及每一个尺寸的详细而明确的公差;如果扳手特定的尺寸属于公差的范围之内,每一个特定的扳手就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位于公差限度之外,则不能被接受在本案中,设计规格所要求的扳手凹槽的直径是2.290英寸,公差是0.005英寸,这样就提供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是2.285—2.295英寸之间;然而,发生事故的扳手凹槽的直径位于2.3125—2.3130英寸之间,已经超出了公差所允许的范围。至于吊环的坚固性,规格所要求的是按照Rockwell CScale衡量处于48—52之间,而发生事故的吊环的坚固性却低于规格的要求,处于45—51之间。根据专家证人提供的上述证言,审理该案的法院认为,案件中所涉及的扳手和吊环均存在制造缺陷,制造人应当对原告的伤害承担赔偿责任。[7]

  (三)产品故障原则

  尽管“对于既定设计的背离”标准为认定产品中的制造缺陷提供了一个简单客观而又趋于标准化的判断方法,一件产品没有符合制造者的设计标准因而无法完成其设计意图的功能,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缺陷的;[8]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并不能依据该标准对制造缺陷进行认定,例如,产品有时会因为发生爆炸或者燃烧或者其他原因而严重受损或者灭失,导致没有留下任何切实可寻的痕迹来帮助解析产品故障的原因;产品有时虽未严重受损或灭失,但产品的确发生了故障,而故障的原因莫名,这时便很难依据“对于既定设计的背离”标准对产品的缺陷进行判定。产品故障原则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法院非常适时地不再要求原告来证明究竟是什么特定的缺陷造成产品发生故障,而允许原告通过间接证据来对缺陷进行证明,从而为原告提供获得赔偿救济的唯一公平机会。[9]根据产品故障原则,产品的缺陷可以从下列间接证据中进行推定:1。该产品发生了故障;2。故障发生于正常使用的过程中;3。故障的发生并非因产品改造或者不当使用而引起。产品故障原则经常适用于涉及汽车以及其他机动车辆的案件中。例如,在Ducko v。Chrysler Motors Corp。一案中,原告驾驶着新车以55英里的时速在公路上行驶,忽然该车颠向右边,方向盘被锁定,刹车失去反应,随后车毁人伤;在汽车中并不能发现任何特定的缺陷,原告的专家证人认为该事故是由于为引擎和制动提供动力的系统出现暂时的故障而导致的;而被告的专家证人主张,该事故是由驾驶员的错误导致的,因为原告并不能证明导致汽车发生事故的特定缺陷,一审法院做出了有利于被告的判决;上级法院依据产品故障原则,推翻了一审法院的判决,认为,原告并不需要确立一个特定的缺陷来证明制造缺陷的存在,但是可以通过证明产品发生了故障以及产品缺陷之外的其他可能原因的缺乏来成立一个具有初步证据的案件。[10]在上述案件类型之外,法院还将故障原则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汽车案件中,例如,汽车莫名其妙的加速、起火或者翻车;此外,该原则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产品出现故障的情形,例如,汽水瓶或电视机发生爆炸,电热毯或干衣机突然起火以及其他许多莫名其妙出现产品故障的情形。

  尽管法院已经在许多案件中适用产品故障原则对原告提供帮助,但由于仅有发生了产品事故的证据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因此对于原告来说至关紧要的还需要对产品缺陷之外的其他故障原因予以排除或否定,因为法律并不会允许原告或陪审团进行猜测或投机。事实上,产品发生故障虽然有时是由于生产者应当负责的缺陷引起的,但有时也会因使用人或者修理人对产品的不当使用或处理而造成,或者是因为产品已经超过了使用期限。因此,如果原告不能证明他使用该产品是适当的,或者不能证明产品没有被接触过该产品的人不当使用或者没有被其他的人进行过改动(例如以前的用户或者修理者),或者不能证明该产品得到了适当的维护,或者不能证明该产品是在可以安全使用的正常寿命期内出现问题,那么原告即便依据产品故障原则也将败诉。因此,原告必须否定导致故障的其他合理原因的可能性,并且通过优势证据,证明缺陷是引起事故的最为可能的原因而不仅仅只是一种可能。[11]

  二、我国产品责任法中产品缺陷认定方法之检讨

  (一)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

  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产品责任立法,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虽然我国的法学理论界承认产品缺陷存在不同的类型,但一上述法律中均未明确产品缺陷的类型划分,而是对产品缺陷进行了统一概括的规定。《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根据《民法通则》与《产品质量法》中的上述内容,可以知道,在我国,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或者是否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以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安全、卫生指标作为判定依据;如果产品不符合上述标准中的相应指标,产品将被认定存在缺陷;尚未制定有关标准的,以社会普遍公认的安全、卫生要求,作为判定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依据。

  (二)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之检讨

  《民法通则》与《产品质量法》的上述规定将产品缺陷的认定与一定的产品标准直接联系起来,原告可以通过证明产品不符合有关标准来证明产品存在缺陷,法院也可以借助有关标准对诉争产品的缺陷进行认定。[21]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产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是否意味着产品不存在缺陷呢?进一步说,产品即便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但仍然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是否可以被认定存在缺陷呢?或者,生产者是否可以其遵守了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由而主张免责呢?《民法通则》与《产品质量法》对此均未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当产品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仍造成消费者或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时,生产者不宜承担责任,理由是,标准既然是由国家制订,国家对危险性之认识优于企业,因为标准认定不善造成消费者损害时,不应由企业承担,消费者应通过产品责任法以外之途径救济之;另一种看法认为,如果产品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仍造成消费者或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时,不由企业承担责任将不利于消费者利益,与产品责任制度宗旨相违背。鉴于此,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不能作为否定产品存在缺陷、生产者得以免责的充分依据。[13]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但尚需补充以下理由。

  1、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将生产者免责的理由予以否定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产品违反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产品则是有缺陷的。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其中,“产品违反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前件,“产品有缺陷”为后件。根据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推理形式有两种,即肯定前件式与否定后件式。具体到本文讨论的问题,肯定前件式意味着如果产品违反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可以推出“产品有缺陷”的结论;否定后件式则为如果“产品没有缺陷”,可以推出“产品没有违反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结论。以上两种均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推理形式,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亦为有效结论。然而,如果认为生产者的产品遵守了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则可以得出其产品没有缺陷的结论,则其为否定前件式的推理方式,因为相对于上述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而言,“遵守”是对“违反”的否定,否定前件式的推理方式是无效的,依据该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说,产品符合了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不能作为否定产品存在缺陷的充分依据和理由。

  2、有关标准中立性的缺乏使其自身效力受到减损

  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很难排除生产者的影响,特别是有关产品质量的行业标准,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行业内企业的积极参与。加之几十年来政企不分的历史,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不能不受到企业利益的左右。由于这种影响的存在,这些标准难免偏向于生产者而忽视消费者的利益。美国侵权法专家Prosser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指出,工业界不被允许建立他们自己的行为标准作为一般的法律,因为他们可能会受到节省时间、努力和金钱的动机的影响。[14]因此,如果以产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根据来排除产品存在缺陷的可能,很容易偏袒生产者和销售者,而不利于对消费者的公平保护。

  3、有关标准起点过低或者滞后使其权威性受到质疑

  事实上,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往往是有关产品卫生、安全指标的最低标准,因此,标准的制订者并不能够保证,一项产品只要符合标准就不存在不合理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标准制订出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轻易更改,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的大量应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会逐渐暴露出来,[15]如果仍然以滞后的标准为依据使生产者获得免责的理由,不仅不利于消费者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产品的技术更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如果产品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但仍然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应当被认定存在缺陷,生产者不能以其产品符合有关标准而获得免责的理由,其仍应对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三、尝试与借鉴

  《民法通则》与《产品质量法》对于产品缺陷认定的不完善规定带来的实践中的分歧促使笔者在上文花费颇多笔墨阐述妥适解决分歧的方法和理由。尽管笔者认为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表述,但毕竟属于学理上的观点,又是一家之言,所以难以预料对实践产生的作用或帮助。故在这里针对上述法律中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修正之意见,以期能对立法产生影响,从根本上获得消除上述困扰之实益。因本文论及的范围限于制造缺陷,所以笔者在这里也仅限于对制造缺陷的有关规则提出管窥之见。

  (一)以“对于既定设计的背离”标准替代国家标准或行标准

  在美国的产品责任法中,利用生产者自己的设计标准或规格对产品的制造缺陷进行判断,相对于我国采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而言,前者的运用似乎更加便利和直接。产品违反了生产者自己制订的设计标准,会使产品处于一种“自我拆台”的状态,产品存在缺陷成为不言而喻的事实,而无须再与纷繁复杂而又冗长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对照。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对于既定设计的背离”作为我国未来产品责任法中判断制造缺陷的标准。事实上,该标准对于我国来说并不陌生,国内已经存在运用该标准对产品缺陷进行判断的司法实践。李承富等诉时风集团产品责任案即为典型的一例。[16]2001年6月某日,张学银驾驶一辆时风牌三轮农用运输车行驶至加油站门前时,因左后轮脱落,导致车辆驶入对向车道,与另一辆车相撞,致使三轮农用运输车上乘客李昌云受伤,抢救无效死亡。李昌云的家属李承富等因此请求损害赔偿。国家机械工业局农用运输车鉴定试验湖北检测站对该三轮农用车进行鉴定,其结论为,该车后轮螺栓紧固方式与图纸后桥总成装配图不符:左后轮载的螺栓孔孔径图纸要求图为15+0.05,检验结果5个螺栓孔孔径分别为15.18、15.16、15.18、15.18和15.26,不符合图纸要求,孔径偏大;左后车轮脱落的原因是5个轮胎螺栓中有一个轮胎螺栓头部完全脱落,有3个轮胎变形翻边,导致紧固失效,直至螺母完全脱落。而造成螺栓头部脱落和变形的原因是轮毅螺栓孔孔径偏大与轮胎螺栓滚花处配合的过盈量减少,紧固轴向力主要作用于螺栓的头部,加之螺母拧紧时扭矩过大造成的。法院对上述鉴定结论予以采纳,判定被告时风集团的产品存在缺陷与者死亡存在因果关系,应当对死者的家属进行损害赔偿。案中,鉴定结论的做出是依据将产品与被告的图纸进行对照,发现产品与图纸不符,得出产品存在缺陷的结论,法院对于鉴定结论的采纳表明法院对于根据生产者的既定设计对产品是否存在缺陷进行判断的认可和接受。

  (二)产品故障原则的援用

  美国产品责任法中产品故障原则的基本功能在于当产品缺陷的直接证据无法获得的情况下,允许原告利用间接证据对缺陷进行证明,从而获得损害赔偿的机会。该原则在缺陷产品经灭失的情况下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下文将要谈到原告石某与被告某商品批发店产品责任纠纷一案,[17]可以充体现援用产品故障原则的必要性。原告石某从某商品批发店购买了40箱啤酒,当石某卸货至第36箱时,其中一瓶啤酒突然爆炸,致使其右眼失明。由于石某在运输和搬动啤酒过程中没有任何过错,于是他向该批发店要求赔偿,但遭拒绝,遂诉至法院。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石某眼睛受伤确系因啤酒质量不合格所致,因此,石某的受伤与啤酒质量瑕疵有因果关系;石某在搬运过程中并没有过错;石某有受损害之事实,故判决被告批发店承担赔偿责任。在该案中,法院的判决结果无可挑剔,但法院的判决理由则显得有些粗略和草率。法院认定原告眼睛受伤确系因啤酒质量不合格所致,但法院并没有说明认定本案所涉啤酒质量不合格的依据和理由。事实上,在本案啤酒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已经很难获得有关啤酒存在缺陷的直接证据;但是如果援用产品故障原则,则可以根据案件中可以证明的其他事实进行如下推定: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啤酒没有缺陷,则不会发生爆炸;但本案中的啤酒确实发生了爆炸,那么啤酒存在缺陷具有很高的盖然性;同时,由于搬运过程出现错误导致啤酒爆炸的原因已经排除,因此,啤酒存在缺陷应当是可以推知的事实。如果本案的判决书中包含上述内容,可以大大增强该判决令人信服的力量和程度。由此,笔者认为,在认定产品缺陷时,在某些情况下援用产品故障原则,不仅可以帮助原告摆脱证据缺乏的困境从而获得公平赔偿的机会,而且也可以为法院提供判决的充分依据和理由,这对于近些年来非常强调和重视判决书说理的我国来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三)缺陷食品案件中的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

  美国的产品责任法中运用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作为判断食品是否存在缺陷的方法。但是,消费者合理期待的探知与获得,并非来自于某一个特定的消费者,而是来自于陪审团对一个抽象的普通消费者的合理期待的确定与判断我国并不存在相应的陪审团设置来完成确定消费者合理期待的使命。因此,缺陷食品案件中,引人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首先需要法院参酌《食品卫生法》中规定的生产者义务来确定消费者合理期待的内容;如果缺乏相应的义务规范,则需要依靠合议制的审判形式由法官进行自由裁量,消费者合理期待标准运用于缺陷食品案件中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法理基础有关人士撰写的《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中提到,判断产品缺陷时,如果就某类型的产品尚未制订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时,以社会普遍公认的安全、卫生要求,作为判定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依据。[18]这里的“社会普遍公认的安全、卫生要求”与“普通消费者的合理期待”具有相同的内涵、

  【注释】

  [1]Rebecca Korzec,Dashing Consumer Hopes:Strict Products Liability and the Demise of the Consumer Expectations Test,20B。C。Int‘L&;Comp。L Rev.227,246,Summer,1997。

  [2]Jerry J。Phillips,Consumer Expectations,53S。C。L。Rev.1048,Summer,2002。

  [3]Mary J。Davis,Desi,Defect Liability:In Search of a Standard of Liability39Wayne L。Rev.1217,1993。

  [4]杨麟:“论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缺陷认定理论”,载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1—422页。

  [5]同注[4],第422页。

  [6]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第三版:产品责任》,肖永平、龚乐凡、汪雪飞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7]650N。E。Zd612(Ill。App。Ct.1995)。

  [8]同注[6],第3页。

  [9]同注[6],第160页。

  [10]639A。Zd1204(Pa。Super。Ct.1994)。

  [11]David G。owen,Manufacturing Defects,53S。C。L。Rev,851,881,Summer,2002。

  [12]张联:“中美产品责任法中产品缺陷的比较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第30—38页。

  [13]刘敏:“权利配置与利益均衡——浅议合格产品与产品缺陷”,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期,第34—36页。

  [14]同注[12]。

  [15]同注[13]。

  [16]“李承富等诉时风集团产品责任案”,载东方民商法苑网,Article.asp?id=1438,更新时间2007年3月3日,访问日期2007年4月16日。

  [17]“民法案例分类集锦(产品质量责任)”,载南京新起点司法考试培训网,httP://nj.jslaw.org/Article/zlk/aljx/200512/60.html,更新时间2005年12月17日,访问日期2007年4月16日。

  [18]房维廉:《产品质量法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北京大学·梁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