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卖糖葫芦事关择业无关北大
1月13日报道,武xx,大连人,2000年8月,他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2005年7月,他从北大毕业,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回到家乡后,在当地多次联系工作一直没有回音,只好帮助家人“收山”和穿糖葫芦卖。
媒体报道后,已经有多家单位愿帮其就业。很显然,大家还是看重他头上的北大招牌。有了媒体效应,我相信武xx会有好的结果。为这种局面欣喜的同时,更为事情背后的心态而叹息。
北京大学是国内一流学府,所以,按照通常惯例,北大学生的学识能力、创造水平乃至各种发展性性格,多是优秀的。所以,人们习惯性认为,北大学生应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在很多情况下,名校学生心中都有一种深深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名校学生,在就业和各种机会中,应该比其他学生优越。这种思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可以理解的,可今天,当更多用人单位呼唤复合型人才,期望创造性人才和十字性人才(中西合璧的通才),在人力资源观念倾向与实用性和交际性的今天,“北大文凭”只能证明你从哪里来,至于能到哪里去,是要依靠学识和能力的。
既然是北大学生,拥有较好的学识水平和能力,就不应该为这种短暂失败而叹息,而是用敢闯敢干、大胆作为去为北大形象增添光彩。如此,才无愧于北大的栽培和教育。
空守着一个北大文凭却连对口工作都找不到,这不是北大的问题,而是就业思想的误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