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何以消弭医患矛盾

  近日,广州医生被殴重伤、浙江温岭三位大夫死伤于患者刀下,使医患冲突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工作压力较大、医疗纠纷频发的情况下,医务人员的生存环境堪忧。这让年轻一代重新审视医生这一职业,出现“医不过二代”的现象——据媒体公布的最新医师执业状况调查,78%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

  医者仁心,传统上,作为医生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广受尊敬的群体。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一串名医的名字留在青史,灿若星汉,至今广为传颂。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曾经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果不能学而优则仕,用自己的学问服务帝王,那就学而优则医,用高超的医术去服务百姓,救死扶伤,解除民众的身体之痛。

  即使在计划经济年代,医患之间的关系大抵也是和谐的。笔者曾经认识一个赤脚医生,农民生了病,找他拿点药,总是药到病除。他备受村民尊重,大家有好吃的都会送他一份。这位赤脚医生现在已经退休,在村里过着悠闲的晚年生活,与村民相处其乐融融,毫无矛盾。

  医患矛盾变得突出正是从医疗市场化开始的。医疗市场化的初衷本来是废除医疗特权,让医疗走向市场,通过竞争激发医疗行业的活力,但是此举也激发了医生人性中的贪婪成分。市场化之后,医生的绩效与他开的药量多少、给医院创收多少挂钩,院方的压力迫使他必须拼命地给患者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以此给自己和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医患关系从过去温情脉脉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怀——感激关系一变而成商业式的花钱买服务的关系。患者花了大钱,他就是你的上帝,理直气壮地要求你必须给他治好,否则就认为是医生没有尽心尽力。角色的转换,成为医患矛盾突出的根源。

  在西方,医疗也是高度市场化的,但是医患矛盾并没有我们这里这么突出,是因为那里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虽然在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下,看病也要花很多钱,可能比中国还贵,但是多数费用都是能够通过医保报销的,患者自身的负担并不太重。但是在我们这里,一场大病可能要把全家的积蓄都押上甚至举债,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如果最后病没有治好,那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绝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促使一些性格极端的患者家属铤而走险,拿医生发泄对体制的不满。

  解决医患矛盾,采取警察保护医生、进行医德教育之类都是徒劳的,必须从根子上,也就是制度上解决问题。不能端正医患关系,去除贪得无厌的市场化,患者与医生就永远是一对敌人,矛盾不在这一地爆发,就会在另一地爆发,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