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董事问责机制
如果说组织架构是“形”,那么治理机制则是“神”。“现在是保险公司治理建设从形似向形神兼备转变的关键阶段。”在上周保监会召开的“第四届保险公司董秘联席会议暨保险行业协会公司治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如是说。
激活内生力
激励机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不仅仅关系到保险公司高管自身的利益,更影响公司发展的驱动因素及高管行为动机。“建立薪酬机制是我们下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需要着力加强的工作。”袁力表示。
从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特别是国企的激励机制实施情况来看,激励与制约不对称,对高管制约不够,对专业人士等利益相关群体则激励不够。袁力表示,今年保监会将研究制定《关于规范保险公司薪酬考核的指导意见》,对保险公司业绩考核、激励指标、薪酬发放等关键环节进行规范,把考核与风险、合规管理相挂钩,引导保险公司建立指标科学、标准合理、程序合规的薪酬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中的作用。
保监会发改部相关人士介绍说,考核激励指标方面,将考虑纳入偿付能力、业务质量和风险等因素,并使考核结果能反映高管人员对公司的贡献,薪酬水平需与公司业务规模、盈利情况相匹配。
初建考评机制
把董事会的运作以及董事的工作绩效以具体的指标予以定性和量化,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但目前在中国保险业还是空白。2008年,在保监会主导下,中国太保(601601,股吧)、泰康人寿(601628,股吧)和北京韬睿咨询公司成立了“中国保险企业董事会成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项目小组”,以董事绩效评估为切入点,研究中国保险公司董事会考核体系的建立。
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治理的评价指标,则主要包括遵守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和调节性指标,其中,遵守性指标对“形似”的考量占三成,有效性指标对“神似”的考量占七成,而调节性指标是对保险公司如是否存在公司资产被挪用或侵占等六种对公司治理有重大负面影响等的考量,是公司治理的“底线”所在,不得触碰,否则指标得分将大大降低。
袁力指出,基于公司治理的复杂性和不同公司显著的个体差异,公司治理监管应注重标准的包容性和可行性,通过采访鼓励、示范和合理干预的监管方式,引导保险公司向“最佳实践”靠拢。
形似易,神似难
经过四年多的公司治理建设,目前各保险公司已初步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组织架构,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重要制度,多数公司引入了独立董事,建立了专业委员会,从整体上提高了董事会决策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不过,袁力指出,个别公司也存在股东行为不规范,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滥用权力,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董事尤其是股权董事对保险经营规律认识不深,一些独董受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影响,独立性不强,在重大决策中未能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公司具有特殊性,其中一个特点便是高负债性。由于保险公司是高比例负债经营,股东投入的资本金只占公司资产的一小部分,投保人对公司资产的投入和贡献远远大于股东。同时,保险经营又有很强的社会性,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股东利益,更关系广大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
近两年来,一些保险公司发生股权纷争,一些股东和高管利用职权挪用和侵占公司资产,不仅给公司造成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公司以及行业形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对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的具体人员的约束和监督还不够,特别是对董事长的约束力还不够。”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我们下一步要继续推动完善董事会组织建设,将重点研究推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逐步建立董事问责机制,对保险公司出现重大风险问题,既要追究管理层的责任,又要通过采取建议罢免、行政处罚等措施,追究董事责任。”袁力表示。而第二个关键点则是探索改进独董的提名机制,加强监管机构对独董提名选举的干预,以增加独董的独立性,改变独董不独立、“花瓶董事”的现状。
袁力还透露,保监会下一步将研究制定《保险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管理办法》,在确保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合理有效约束的前提下,“明确和强化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