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提请监管部门学会用DNA鉴定“食品安全”

  夏天到了,傍晚,到大排档、路边摊,烤上几串羊肉串,再来瓶啤酒,想必是不少人,在夏天最喜欢选择的一种解暑休闲方式。然而最近,安徽大学学生薛纯,通过DNA检测的方式,对合肥66个摊点的肉串进行了肉类成分检测,结果出乎意料,在采集的66个样品中羊肉只占大约两成。

  挂羊头卖狗肉,听得烂熟,现在却是挂“羊肉”卖的不是知是什么肉。以不知名的肉充当“羊肉”,这不是什么稀奇事,也不难做到。这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消费者至今还没有炼成火眼金睛,还无法辨别羊肉的真假,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反应迟钝,甚至是没有任何监管。

  据了解,在生物检测领域,DNA鉴定是标准的一招定乾坤。目前通过对肉品中提纯DNA样本的扩增,基本上可以确认真假羊肉。且这种基因检测技术目前已很成熟。“因为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它的DNA是不会说谎的,是谁就是谁的。”既然如此,想要检测商家卖的是否真羊肉,用这种方式岂非是最为简单的事吗?

  监管部门为何不用这种检测方式?是否成本太高,从大学生的“实验”来看,显然不会太昂贵;是否技术很难掌握?显然也是否定的。缺的不是钱,不是技术,缺的恰恰是决心。如果下定决心去监管路边摊、大排档,如果真能够为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如果真能够做到以食品安全为重,那么大学生能够想到的检测方式,监管部门早就想到了,早就去实践了。

  大学生检测的结果并没有让公众意外,在食品普遍不安全的当下,这样的结果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检测结果再低些,也是极有可能的。这么想,第一,是基于商家的心太黑,许多商家早就丧失了最为基本商业道德,第二,是对监管部门的失望。现在的监管部门往往是跟在媒体监督之后,当媒体介入了,曝光了。公众也清楚了真相之后,监管部门才会跟着介入,这在许许多多的食品事件上都得到了证明。

  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并不能指望商家“道德的血液”,并不能指望消费者拥有过于丰富的识别不良食品能力,最需要的是能够做到有法必依、监管强大。

  大学生能想到用DNA鉴定羊肉串,监管部门更应该想得到,大学生能做到,监管部门更应该做得到。用DNA能鉴定羊肉真假,那猪肉呢?监管如果能够举一反三,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