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月饼”到底“养肥”了谁?
中秋临近,记者接连走访了部分星级酒店和超市卖场后发现:在国家明令禁止月饼豪华包装的情况下,商家纷纷开始在馅料里放进虫草、洋参、枸杞等制成身价不菲的“营养月饼”。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市场售价在300至1000元不等的月饼实际成本也就15块钱左右。(法制日报9月17日)
从“黄金月饼”、“营养月饼”到“药膳月饼”,再到最近几天被电影炒红的“山楂月饼”,承载者“亲情”与“团圆”的中秋食品早已被“植入式”营销的商业暴力掺进了太多“杂质”,飙涨的价格更是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的文化内核剥离得“难觅踪影”。
遍览近几年的“中秋月饼”市场,几乎每年都有一个主打的“王牌”与“噱头”,“天价月饼”的葫芦刚被按下就起了“养生月饼”的瓢,可即便是里面加了燕窝、鲍鱼以及西洋参、螺旋藻之类的“稀罕物”,却仍然让人难以找到儿时啃着乡下月饼的“享受”与“满足”。
其实,当然不是月饼本身的味道变了,而是“商业利益”与“官场气息”的浸染让月饼不再“纯粹”,导致其沦为了商战的“牺牲品”和权力寻租的“道具”,主打“健康”与“绿色”的营养月饼最终也只是“肥”了商家的腰包,掏空了节日的“伦理”与“灵魂”。
而且,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所谓“营养”月饼既不标明相关营养含量的多少,又不介绍到底有什么营养功能,消费者一眼看到的只是“醒目”的价格标签,这很明显是在为“商业欺诈”与“借物行贿”埋下足够的腾跃空间,挂着羊头卖狗肉,醉翁之意不在“饼”。
当“商业私利”与“公共权力”在背地里肆意勾连、秋波暗送时,你“需”我“供”的利益合谋就会快速转变成价格“飙升”的内在助推器,最终为这些“节日消费”泡沫买单的无疑只能是“数着米粒下锅”的普通老百姓。
因此,促使月饼回归平民本色,除了花大力气保证《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的各项规定落地、生根,产生实效,更要从根本上斩断“商业逐利”与“权力腐败”之间的黑色利益链,让制度的“月光”照亮节日市场的阴暗角落,如此才能实现假日经济对“消费内需”的良性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