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中的价格思想

  美国经济学家E。H。张伯伦

  在他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结构和价格形成的理论。他的理论和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于同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共同构成了“垄断竞争论”(见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理论中的价格思想),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实际的市场既不是竞争的,也不是垄断的,而是这两种因素的混合。在他看来,许多市场价格都既具有竞争因素,又具有垄断因素,因此,企业家心目中没有纯粹竞争,只有垄断竞争的概念。资本主义市场的整个价格制度,是由纯粹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以及由垄断和竞争力量相混合的各种市场上的价格关系组成的。

  张伯伦认为,垄断与竞争力量的混合来源于产品差别,产品差别是造成垄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种产品具有差别,就意味着卖者对他自身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但却要遭受非常接近的替代品的竞争。这样每一个卖者都是垄断者,同时也是竞争者,因此是“垄断的竞争者”。

  张伯伦根据产品差别的概念建立了他的垄断竞争价值理论。他认为,在垄断竞争情况下,每家厂商的销售量受价格、产品性质和销售开发三个因素的影响。垄断竞争价值理论就是研究这三个因素和销售量的均衡关系。

  张伯伦分别从单个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一个行业所有厂商的集团的长期均衡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产品差别使得个别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D成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所示。如果该厂商提高价格,它将失去一部分顾客;如果降低价格,将会吸引其他厂商的一部分顾客。他进而引进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曲线。在短期内,如图2所示,在需求曲线D和平均成本曲线AC既定的情况下,厂商如把生产量确定在MC=MR的水平上,就可以达到短期均衡状态,从而实现超额利润。从长期来看,如图2所示,由于新厂商的进入引起价格竞争,迫使原有厂商降低价格水平,缩小利润幅度,最后当需求曲线D下降到切平均成本曲线AC最低点的左面T点时,达到个别厂商,同时也是行业的长期均衡状态。这时超额利润消失,既无厂商进入,又无厂商退出,厂商个数达到最适度的数量。与纯粹竞争模型相比,垄断竞争长期均衡情况下的价格要高一些,产量要低一些,有剩余生产能力没有利用。

  张伯伦还分析了产品性质和销售活动对产品需求和厂商产量的影响。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考察,大量的垄断竞争是非价格竞争。主要形式是产品性质和销售活动中的竞争。产品性质的竞争就是现在所说的质量竞争。产品性质的变化常常引起生产成本曲线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对它的需求。由于产品性质的变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变动,因此无法用一个具体图式来表示。他还指出,销售成本是为了改变产品的需求曲线的位置或形状而支出的成本。销售支出中,广告支出是最重要的项目。销售成本曲线是U形的,销售支出在开始时,其效果是递增的,以后就转变为递减的了。由此,在生产成本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垄断竞争的均衡价格,首先由于增加了销售成本,然后由于需求曲线切总成本曲线于其最低点的左面这两重因素,而高于纯粹竞争的均衡价格。

  张伯伦在《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还分析了A。A。库尔诺、F。Y。埃奇沃思的传统寡头理论,提出纯粹寡头理论。寡头就是少数人的垄断。他区分了出售差别产品的许多销售者之间的垄断竞争和少数卖者之间的寡头竞争两种市场类型,研究了寡头竞争价格的形成。他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互相竞争的销售者。一家厂商变动其价格或产量,会引起对手作出反应,并间接地影响变动价格的厂商,所以要采取措施索取垄断价格。张伯伦认为,这种决策不需要寡头或双头之间进行勾结即可实现。按图3所示,如果由甲首先供应市场,它将生产能实现最大利润的产量OQ,并按垄断价格OP定价。当乙进入市场后,甲一经认识到乙对其决策必然作出反应,将会考虑降低产量到OQ1即OQ的一半,等于乙的产量。这时整个行业的产量仍旧为OQ,价格仍旧是垄断价格OP。当乙意识到相互依存关系,它会了解到这样的产量和价格对它和甲都是最好的,因此生产与OQ1相等的Q1Q数量。